众所周知,平民出身的毕昇在北宋时期率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历时8年不断完善其工艺,其效率与成本比之前使用的雕版印刷大为提升。
泥活字印板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将更为古老的雕版印刷彻底取代,并且曾一度落入下风,甚至险些失传,幸好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将毕昇泥活字的制作与使用方法详细录入到学术巨著—《梦溪笔谈》。后人按图索骥,能够继续应用推广。
泥活字的质量与寿命存在一定局限《梦溪笔谈》中描述泥活字制作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并用它们在两块铁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沈括称此法“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实际上这种方法亦存在很多局限,不然毕昇也不会反复研究实践8年才定型。首先,胶泥字块的制作难度很高,它不如雕版木刻工艺操作简便、字体美观、不需烧制。而且炼制后会有变形开裂的风险,即使勉强能够使用,字体质量也会下降。
泥活字排版工艺更为复杂“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放置松脂、腊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至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字平如砥,即可印刷”。别看这短短几句,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字块的整体平面度与牢固性,拆装都很麻烦,而且这种混合粘接剂也是配方与比例也是无数次失败后试验总结的结果。其难度不亚于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过程。至今国内仍有爱好者在研究复制这种最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艺,据说也颇为不易。
最早的木刻雕版《金刚经》作为印刷术的“鼻祖”,雕版印刷起源于隋唐时期,据推测是先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可能你会觉得古人脑筋转得太慢了,印章起码比雕版早发明年,一模一样的原理居然想不到直接用它去印书。梦想穿越到隋朝以前的朋友们一定要记住一招。现在最早的木刻雕版作品是公元年唐朝官方木刻版,年敦煌藏经洞出土,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这种早期作品就已经如艺术品一般精美了,这也是雕版的最大优势。
木活字印刷更易普及基于上述各种原因,毕昇的泥活字无法动摇早已占据主流地位上百年的雕版印刷技术。不过在泥活字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品质越来越好,成本极低,此后才开始占据主流市场,不过这时已经是清朝时期。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还曾出现过铁活字,前几年有韩国学者发现了几十个现存的铁活字,马上就声称自己国家才是发明活字印刷的鼻祖。现代曾经广泛使用的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活字印刷术虽然整体质量略逊于雕版印刷,但它却弥补了雕版成本高昂、数量有限,无法向大众普及的最大缺点。终结了书籍出版印刷为官方、世家、富商豪绅所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大众化、商业化乃至私人印刷的繁荣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大量阅读到廉价的印刷品书籍与文字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