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师宗县城西北三百米处天台山麓的西华寺,是滇东地区著名的古刹之一。这里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天台山和西北边的丹凤山形似丹风展翅,西华寺就在凤凰的口部、俗称“丹凤衔书”,为旧时师宗八景之一。寺周围古树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县城景色尽收眼底。寺西侧山下,有一座景绝人衰的古溶洞,叫“通玄洞”,该洞由上、中、下三个天然溶洞组成,洞中诡奇壮丽,石笋拔地,石慢巧掩,钟乳绽开,千姿百态,下洞更有潺潺流水,可供游客乘舟观景,素有“小武陵源”与“透石灵泉”之称。古寺与古洞上下呼应,相得益彰,蔚为奇观。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这西华寺。西华寺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十八年(年)重修。西华寺虽然历经修茸,但基本布局未变。该寺座西南向东北,整个建筑群处在一个山坡上。中轴线上建有前殿、中殿、大殿,后殿为九天宫(已毁)。这些建筑依山势逐级而建,分别布置在坡地的三层平台上。大殿东西两厢各建有配殿相辅,东配殿是伽蓝殿,西配毅是祖师殿。在伽蓝殿一侧建有观音殿。三大殿和两厢的配殿、围墙,构成两个封闭式的庭院。整个建筑在空间上高低错落,房外有房,院外有院,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明清时期师宗民间寺庙建筑艺术的成就。沿盘曲山道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前殿。该殿中间为明间,与山门合二为一,门前借助自然坡度建造石梯,使古建筑显得更加高大、庄严。山门正中檐下悬挂有清康熙三十六年(年)师宗州知金星瑞题赠的“西华禅寺”匾额。由此入内,经过前殿上一石砌台基,越十八级台阶可入中殿。该殿为两层楼建筑,楼廊古朴宏丽,勾栏环绕,可供凭依,中间明间为通道。穿过通道,即可见全寺最宏伟的建筑一—大殿。此殿台基高大,建筑雄伟,近九米长的大木通柱直达寺顶梁下。殿前庭院中有一座石砌花台,右侧立有建寺刊刻的“建西华寺碑记”,为当时署理师宗州知州袁国藩撰写,可惜几百年来,风雨剥蚀,碑文已无法辨认。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台梁式木结构建筑,这是明清时期云南民居常见的建筑形式。整座大殿富丽堂皇,雕刻精致,出檐深远,翼角飞翘。门窗、梁柱、墙身等部位均饰以彩画和精巧的雕刻,分别雕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案和云龙花草纹饰。挑尖梁头及昂为龙首镂雕,下昂卷成象鼻形状。殿门由六扇木雕直根格子门组成。花台座基和前檐柱下垫的复盆柱础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大殿虽几经修茸,这些木刻和石雕大部分仍为明代遗物,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刀法劲健利落,根花纹样精巧,是民间雕刻艺术的杰作。右侧山墙卷门处墙内,还嵌有明崇祯七年(年)三月所立的“西华寺常住碑记”一块,与“建西华寺碑记”同为考证该寺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史料。由于明清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西华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寺院。寺内大殿正中塑有三教祖师孔子、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像,前殿进门处有祖胸突肚、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像,两旁是执掌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像。在弥勒佛后立有一尊金甲武士,即护法神韦陀。寺内还塑有神态各异的二十八宿、海潮龙王、观音等像。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珍贵的文物大都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使这座古刹获得了新生。国家拨了一部分专款,群众募集资金,在住持心智大师的主持下进行了整修。至今,古寺已恢复了昔日的风彩,殿内被毁之佛像也已重新塑立。但整修后的西华寺已非原有风格,成为一座纯粹的佛寺了。大殿除供奉佛教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外,不再供奉其它宗教的神位了。西华寺由于地理环境优美,四周山陵起伏,层峦叠嶂,又与溶洞奇观相连,历来是师宗人民的游览胜地。三百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题联吟诗。其中以何桂珍与其父何辅龙,清道光时江西监察御史、著名的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序与其父窦欲峻等人最为有名。每年春节期间,成于上万的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好似庙会集市,热闹繁华,至今相沿不衰。大家之前了解这西华寺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