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耕读乐园+课题”实践活动为突破口,让每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大瑶山深处,最美的劳动教育
通讯员唐世日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易禹琳
“拔蔸,去黄叶,整理,入筐。”5月6日下午第二节课,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劳动基地——“耕读乐园”里,七年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学习蔬菜采摘与种植。
年春,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明确了湖南教育突破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补齐“五育并举”短板,加强劳动教育。在偏远大瑶山里的码市中学,自年来,以“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耕读乐园+课题”实践活动为突破口,让每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一班一特色”,班班会工艺
走进九年级班教室,墙面上满是孩子们“蓝晒印相”的工艺作品。
蓝晒印相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孩子们把混合好的感光溶液涂抹在感光纸上,把花朵、树叶、羽毛、剪纸等一切可感光的物品放在纸上曝光15分钟左右,再放于水下冲洗晾干,裱框,就成了值得炫耀的工艺品。
蓝晒印相,是班的特色。共有18个班的码市中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校长李荣胜相信,劳动教育在乡村学校更有突出的优势,通过“一班一特色”开展班级劳动教育,可以更好整合班级资源,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七年级班留守学生占一半,单亲家庭学生多。班主任莫阳会分析后,决定把手工艺术——丝网花作为班级特色。“丝网花是由彩色的丝网和铁丝捆制而成的手工艺品。一副作品的制成需要好几个小时,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孩子们妙手生花,既培养了特长,又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能。”莫阳会说。
太极、油画、武术、纸雕、十字绣、杯子舞、毛线粘贴画、妙泥生花……在码市中学,每个班都有一门艺术作为班级特色。
“一生一特长”,社团学技能
年,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些孩子厌学,不想到学校读书。他结合学校实际,把每节课从45分钟减少到40分钟,挤出的时间开展“一生一特长”活动,让孩子们爱上劳动。
八年级班的费思洁是一名有些粗心的女孩,加入兰花社团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种兰花,养兰花,识兰花。变得细心了,学习也进步了。九年级班的黄志城加入兰花社团后,脾气也变得平和了。
九年级班的单克力,父母在外打工。他加入了木刻社团,把在社团精心做的木刻放到网上卖。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里尽了力,单克力很自豪。
“一生一特长”。码市中学开设了兰花、扎染、雕刻、版画、丝网花、串珠、金线画、锦绣、衍纸、剪纸等20多个学生手工兴趣社团。
耕读乐园里,劳动有笑声
码市中学地处大瑶山,作为偏远的瑶乡寄宿制学校,如何为孩子单调的学生生活注入色彩?年下学期,码市中学结合申报的省级课题《乡村学校“乡村味”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在学校周边流转20余亩农田,建成“耕读乐园”。
学校将“耕读乐园”与“课题”融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劳动中传承乡村耕读文化,让乡村孩子从小热爱乡村,长大后能留住乡愁。
5月6日,记者走进“耕读乐园”,但见绿油油的小白菜、香芋、扶手瓜等在初夏的阳光下,生机勃勃。同学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欢声笑语不断。在“耕读乐园”,既有展示农耕用具、介绍农耕文化的空间,还给每个班划分一块劳动用地,每周开设一节劳动实践课。
不同季节,耕读乐园里会种植不同的作物。在这里,学生们培养了劳动技能,爱上了劳动,也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我们抓实劳动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乡村,为构建‘五育并举’的大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活力,让学生能走出去,也能返回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憧憬。
[责编:姚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