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到处都能听到他们抑扬顿挫的吆喝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过那么多的美好。时至如今,世界正处于快节奏地变化之中,这些曾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数千年的精工技艺,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传统文化快速地远离,很多都让人来不及去记录。
然而,在彬江并不宽阔的老街上,一个简简单单的门面里,有一对爷孙,却正在做着一件保留、传承传统文化的大事业。店里面摆放着很多成品或半成品的木刻作品,有土漆的牌匾,有原色的木刻,还有一些浮雕的风景字画。我们富美彬江采编组,来到木刻师傅朱天赐的雕刻店,看到的场景虽然略显简陋,文化气息却是那样的浓郁。面对我们的镜头,朱师傅有些局促,在媒体前,明显感觉不大适应。
可是,当朱师傅坐在操作台旁拿起工具进行雕刻时,我们能够立刻感受到,朱师傅全身心的投入所散发出来的艺术家特有的气质。当他向我们讲述他的木刻技艺和作品时,会瞬间焕发出强大的活力,眼睛熠熠有神,声调也不自觉地提升了几个高度。他说木刻是一门十分考验耐心和毅力的手艺,需要雕刻人的灵感。木刻作品上的花和字的纹理,都需要自己十分用心、一点一点地精雕细刻,并且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工序的繁琐,往往使得一块小小的牌匾,也需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可是,一块好的木刻艺术作品,却往往能震撼人的内心,他们都蕴含着一个个活灵灵的艺术生命。
朱师傅介绍,这些传统的木刻作品,表面处理都是用土漆。土漆是从生长着的漆树上采割所得,原始天然。使用土漆主要是为了保留木质的天然木色和自然纹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工艺,对环境污染小,对人体伤害小。因为耗时耗力,如今大部分工匠都不使用了,工艺几近失传。
朱天赐告诉我们,在如今传统手艺慢慢消失的时候,作为这项手艺的传承人,他要做的就是把这门宝贵的传统手艺流传下去,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孙子朱翰林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这门手艺很感兴趣,现在正跟着他认真地学习。
朱师傅高兴地说,他的孙子学习木刻已经有一年多了,进步很快。对于这份难得的耐心和兴趣,他正在细心精心地培养。朱翰林表示,他对这种工艺学习很喜欢,一定要学会、学好、学精。
小小的木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爷孙俩的默契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可贵坚持。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祝愿这一对爷孙早日实现他们的美好梦想。
↓↓↓
视频更多精彩
富美彬江通讯员彭连生
“富美彬江”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