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西的洪洞县,地方不大,名气可不小。而洪洞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因为同根同祖的“大槐树”,另一个就是因为发生了“苏三起解”的传奇故事。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福命短,破镜只怕难重圆。倘公子得见面,来生变犬马我就当报还。”作为京剧旦角的开蒙戏,这一戏曲唱段婉转动人,听之令人声泪俱下,感人至深。
那么,让我们带着京剧婉转唱腔的回响,欣赏下面这幅版画作品,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形象不可谓不生动,其立意不可谓不深刻,其寓意不可谓不深远,相信仔细品读作品的您,定能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
《苏三起解》10cmX11cm年
年,入选“土耳其第三十三届国际藏书票大展”
民间故事《苏三起解》说的是初次开怀的妓女苏三,与进京赶考的贵公子王金龙相识相爱,后来苏三被妓院卖给富商作妾,蒙冤伦为死刑。王金龙时任八府巡案,复查此案,为之平反,二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很久,它的生命力,我想主要是由于人民对一个妓女的坎坷命运的同情。今天这个故事对人们仍有相当大的认识作用,透过一个妓女的遭遇,使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一个侧面,了解商业经济兴起时期的市民意识,看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块病灶。从这点上来说,这个故事是有现实意义的。——周东申
《苏三起解》局部一
该作品题材选自中国白话短片小说《警世恒言》之“玉堂春落难逢夫”,故事深刻生动,苏三起解的故事便出于此篇。因为苏三案是明代中期轰动一时的奇案,所以《玉堂春落难逢夫》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小说,要是套用现在的话,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报告文学”,这是目前看到的相对而言最详细的一个苏三故事,展现出惟妙惟肖的语象。后来该故事被改编为戏曲,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其背后的意义也一直警告和感化着世人。
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分析,周东申先生刻画了苏三在被提解复审途中诉说悲惨遭遇的画面形象。这一片段是整个故事中的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贯穿故事线索的作用。因此,周东申先生读文听曲,有感而发,巧妙构思,用木刻版画语言精心创作了苏三起解的艺术形象。通过黑白木刻语言进行图像叙事,完成了从文本语言到图像语言的转换,更加直观和通俗易懂地讲述了苏三起解的故事。
《苏三起解》局部二
从形式构图分析,画面共刻画了三个人物,分别是的苏三,以及分立苏三左右的两位解差。采用方形构图,苏三的头部位于画面中心,也是两位解差目光的汇合后的焦点。苏三面容姣好、披头散发、身带枷锁、双腿跪地,正在诉说自己的遭遇;两位解差分立苏三左右,被苏三的遭遇深深感动:名为崇公道的长者目视前方、眼中充盈着泪水,另一高个解差把头偏向一侧,面露悲伤的神情,泪水即将夺眶而出。画面上的三个人都在压抑着内心的情感,观众也不自觉地被他们的悲伤之情所感染,随着苏三的诉说而动情动性。
《苏三起解》局部三
从木刻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周东申先生以版画为创作载体,重视解剖、透视、素描和写生,用犀利、明快的刀法,精细刻画人物形象,使之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强调用线造型,如苏三的形体轮廓线、散开的长发、裙饰线条等皆优美生动,极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笔断意连;特别强调刻画人物的动态神情,借用了中国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段,少用道具和布景,故事的情节主要靠演员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表情和逼真的表演动作等体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两个极洗练而又典型的姿势,可以同时表现出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在这件《苏三起解》作品中,周东申先生采取背景留白的手法,着重凸显了人物的眼神、表情、动作、服饰、身份、特征等。而苏三、崇公道以及另一个解差略微错开的位置布局,也暗示出一个具有舞台效果的纵深空间。在此意义上,周东申的这件作品所具有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风格特征,与中国戏剧艺术强调“动作”语言的内在精神具有相通之处。
《苏三起解》局部四
从内容意义层面分析,周东申先生在当今社会创作该作品,通过图像阐释苏三起解的故事,人物形象逼真,其声、其情、其貌,或近在你我眼前,或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找小三”“包二奶”现象频频曝光,由此引发的新闻和案件亦很常见。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但是一些事儿、一些理儿、一些情儿又是何等相似!以史为鉴,警寓后人,希望苏三的遭遇在当今社会不会重演。——云沙西河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苏三离了洪洞县之后下狱而死的话,不免太过残酷。好在天理昭彰,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苏三沉冤昭雪与王金龙破镜重圆,一场悲剧终于等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正是:公子初年柳陌游,玉堂一见便绸缕。黄金数万皆消费,红粉双眸枉泪流。财货拐,仆驹休,犯法洪同狱内囚。按临骢马冤愆脱,百岁姻缘到白头。——《玉堂春落难逢夫》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