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生一般,眼界越高,人所企及的境界越广袤,木雕艺术亦是如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中认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自我。
郭颢,“80后”,与大多数匆匆穿梭在都市生活中的同龄上班族不同,郭颢选择在08年开启了自己的东阳木雕创作之路。
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木之有灵,其灵在心。
于幼时稚嫩的郭颢而言,木头与他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如同溺水者一般坠入无尽的木作深渊之中,无法自拔。家中作废的木质边角料,在郭颢手中几经洗礼就成为了一件精致的迷你小家具,他对木质品的痴迷程度,甚至已达到将自己的小作品带进校园课堂的地步,以至于对不解风情的小学老师没收童年心血这件事,时隔20年依然铭记于心。
这自然赐木心,天然造的本质,使得郭颢对木作工艺,超喜不自禁,极爱不释手。
上了中学后的郭颢成为了一名热爱雕刻的美术生,一如幼时的模样,初心不改,对木刻的痴迷成为他努力学习美术的动力,因为他知道有好的美术功底,才能更好的辅助自己未来的木刻工艺品创作。
只是“天公不作美”,机缘巧合入东阳。
在众多艺术院校中,拥有木雕专业授课的微乎其微,这对于郭颢而言无疑于一记当头棒喝。在经历了无数的查阅和搜索后,东阳木雕的字样进入了郭颢的脑海中。
从此,19岁的木刻少年便背起行囊,只身一人从山东跨越多公里来到了东阳这个木雕之城。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东阳是中国著名的木雕之乡,有着千余年木雕的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黄小明是木雕界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称为木雕金手指;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在黄小明的眼里,每一段木头都凝聚着大自然的能量,用艺术的语言去解说这些能量,便是用一种美表达另一种美……
08年,郭颢拜入木雕大师黄小明门下,开始了长达10年的木雕技艺磨炼。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从入门技艺的练习到机械化的电脑雕刻,再到家装人文空间设计,又转屏风设计,到文房雕刻转变为文房空间设计与私人订制的物化升级。由小变大,由大变小,循序渐进,乐在其中。
十年内,量的积累促成质的变化,周而复始,造就了如今的郭颢,在这漫漫的十年里,在每日16-18小时超负荷的劳作下,在几十名师兄弟放弃出走的窘境下,郭颢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
犹如海绵吸水,择优取之,达到质的变化。
对于东阳木雕,郭颢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木雕技艺和书画艺术源出一脉,蕴形重意,虽然创作过程不同,但最终都以“形”通“神”,赋予作品性灵,于是,他尝试将传统国画中的皴法运用到东阳木雕的创作中,并在日夜反复的练习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技艺“皴刀法”,所创作的作品形象干练线条流畅,造型更是大胆激进,突破传统工艺创作的桎梏,展现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得到了一众大师名家以及收藏家的认可。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生莅临郭颢工作室
“作品往往心随意动,如果所创作的不是想要表达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创作总是忠实内心而行动的,而做出来的东西一定就是内心渴望展现出来的,作品不会说谎。”郭颢就是忠于自己表达欲的新锐创作者,对他而言,东阳木雕不仅是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更是自己表达内心心境的一种手段与形式。
皴刀法,赋予木雕作品以新的结构块面感,相较于传统东阳木雕光滑饱满的视觉效果,皴刀法下诞生的木雕作品更具食物自身属性。
在郭颢的理解中崖石野草各有风貌,岩石硬朗,野草狂狷,而鸟羽自有其细腻。
皴刀法很好的适应了这些事物的属性,所刻作品更具空间感、层次感。
在他的刀下,东阳木雕作品不再是对传统题材的再现,更掺杂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作品《枯荣》取禅意而作,刻画枯叶败落,触之易碎的形象,道尽“莫错过好时机,空悲切。”
木,自然生。欸乃一声山水绿,行行重行行,山重又水复。
如木一般,随着光阴的流转,一斫又一斫,十年光华,斫之有悟。
如同中国的山水字画刻字印章,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更多的是文化语言汉字赋予它更高的价值。
而如今传统文化意识的复兴,物的价值不可只以材质断论,手工艺的独特性与时代相融,越来越多的人对木雕工艺品的认识不再仅视于其木质,更多的在于技法刀工与内涵,人们赋予木雕作品的文化价值更值得引人深思。
文化承载了个人风格,文化语言赋予木雕以更多的生命力,层层递进,孜孜不竭。
亦如人之修行,在不断待定否定自我中认识新的自己,挖去糟粕,雕琢自己,用同样的时光加厚自己的人生密度,以同样的树围增添年轮的厚度,这就是郭颢对现世人生的理解。
郭颢一方面持续着对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