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俗,过了腊八,就算是过年了。这时候,无论贫富,各家都要开始办年货了。采办年货的清单里,有一项是买春联和年画,过年的时候张贴在自家的门口和墙上,即使已经没有过去“新桃换旧符”的传统意义,红红火火的,也多少添个过年的喜庆。
过去,在过年之前,买副春联,买张年画,是有讲究的。春联,可不是如现在一样的印刷品,而是必须要真枪真刀用毛笔沾着墨来写。年画也不仅仅是一张画,更是春节的一个符号。它包罗着人世间的美好,带着吉祥的寓意,在每家每户的窗上、墙上、门上与人们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古时候,家家户户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从早期的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分布广泛,明中叶以后,刻印年画的作坊几乎遍及全国,据搜集到的作品表明,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地外,其他各地过去都有印刻年画的作坊。
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演变为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
记忆里的年画世界,无所不有。从福禄寿等各种神像,到人物、动物和故事等各类图画,再到自然风光、城市风景……年画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在五彩缤纷的包围之下,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起于汉,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甘肃省的年画以定西市岷县木版窗花年画为代表,现已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岷县木版窗花年画是在岷县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产生于明代大量移民时期,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岷县独特的民居建筑样式,家家户户都有适合贴窗花的小花格窗,这从客观上为窗花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岷县自然条件艰苦,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春节期间贴窗花与年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一抹亮色。况且,岷县自古就有陇上“旱码头”的美誉,商业发达,人们印制窗花,在年节期间可以有一份不小的经济收入。
岷县木版窗花、年画印版墨稿纹样线条流畅自然、木味浓厚,平涂填色图案画风粗犷,色彩对比强烈,加上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极受人们的欢迎。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岷县木版窗花年画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这些画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希冀,充分地展示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另外,为响应国家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号召,甘肃省兰州新区围绕“产城融合、宜业宜游”的发展思路,以守护传统文化、还原生态风光的理念,倾力打造晴望川民俗文化村。
晴望川意为“天晴方可见川之雄阔”。民俗文化村取名晴望川,意寓鹏程万里之雅意,守望历史文化之情怀。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年,金城(今兰州)校尉薛举在兰州起义,囚禁郡县官员,开仓赈济百姓,接着在短短数月中,攻占金城、临夏等地,同年7月薛举在金城自立皇帝,自称西秦霸王,这也是兰州历史上唯一称帝建都的时期,因这片土地水草丰茂,薛举便将此作为其屯兵纳粮之地,更名为秦王川,并一直延用至今。
在晴望川民俗文化村,收藏了上万件历史民俗文化展品,这些展品,就是一部时光穿梭机,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条街巷,都体现了民俗文化风情。其中,民俗文化村落和民俗特色文化饮食中心坚持以“扶贫助农”为原则,扶持手工艺人创业,成为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启动区和孵化器。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传承与创新,年画开始回归与振兴,随着更多艺术与工艺人才的参与,年画也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位于晴望川民俗文化村的雅宣版画工作室,致力于发掘中华文化精粹,承续中国绘画艺术。工作室教学实训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国当代木面木刻版画为主,连续四年推出“锦雅宣”品牌原创《中国年画》产品投放市场。拓展、实践、木刻版画艺术表现形式及题材工艺的多样化表现,旨在传递,呈现中国人文精神,审美意识,道德观念与价值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