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刻法帖之祖绛帖洐生很多版本,此明刊

关于《绛帖》:

《绛帖》是最早的私人所刻的丛帖,也是同《淳化阁帖》齐名的中国三大书法丛帖。从宋代起便有翻刻,拓本繁杂。

如果说《淳化阁帖》是官方刻帖的经典和书法法帖开山鼻祖,那《绛帖》就是中国私刻书法法帖的开山鼻祖。明代民间私刻法帖非常多,经典之作也非常多,也是深受《绛帖》的影响和启发。

《绛帖》由北宋潘师旦摹刻。因为这是刻于绛州,所以取此名。该帖大约刻制时间是北宋的--年(宋皇祐、嘉祐年间),主要收录宋以前书法名家之大全,具有很高的书艺价值。《绛帖》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绛帖》版本

潘师旦去世后,帖石分为两半,前十卷归长子,后十卷归幼子。长子因负官债,用帖抵债,然后绛州太守估计也很喜欢这部帖子,就又补刻后十卷形成“公库本”或者“东库本”,识别就是上面有“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二十字。这个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当然其幼子只有后十卷,也重新摹出前十卷然后形成“私本”。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这两部都算是第二代了。不过在当时应该搜集前十卷后十卷的拓本册应该不难,所以这两个第二代应该是比较好的版本了。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后来《绛帖》的前十卷和后十卷的原石均落入金人之手,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共十二卷,称为新绛本。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而后面就有支派了:

《绛帖》支派有五种:甲、新绛本:大约同东库本,但是刻得字划略显急促。乙、武冈本:碑段稍长,而“日月山河”等字见于行中。丙、武冈新本:旧石二十卷,为庸缪人厌其清薄,修而肥之,遂失其真。丁、资州本:资州人士以新绛帖十卷刻石,上首载有目录。戊、蔡州本:刻于蔡州,亦只前十卷。

关于《绛帖》的收藏情况:

本文中的《绛帖》的明刊本,不知道基于何版本,也无法考据,但是可以肯定的肯定不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绛帖》了,也应该是搜集不同版本编著而成的。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后世比较好的版本应该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冯铨合成本二十卷本,故宫博物院还有《绛帖》的宋拓原石本,为宋代方楷(字一轩)收藏四卷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两卷及后十卷中的七、八两卷,共两册,其上有方楷的钟、鼎、簋等形五方印,。该帖为宋刻、宋拓、宋装裱(蝴蝶装),这部就非常珍贵了,毕竟原汁原味的。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新绛本两卷。山西省新绛县图书馆收藏有《绛帖》十二卷本。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绛帖》主要内容是:

前十卷的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历代帝王书,第三至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绛帖选帖范围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本文上传第一卷的诸家古法帖,从上古时期到东晋部分书法名家止,有卫夫人书法作品(真伪未知)。

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绛帖》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淳化阁帖》、《大观帖》代表了宋代文化繁荣的成就,也是佐证宋代对于中国文化的整理发掘、传承、延续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尤其是官方,这也得益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人能士众多,官方有能力也有财力进行文化书籍的整理、保护和发掘,并极大的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文化成就。这方面宋代官方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教育、保护延续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绛帖明刊本第二卷绛帖明刊本第一卷

而且宋代官方不只是出版发行了书法法帖,很多著名的著作都有官方刻本。而且还有相当多的科技著作,能同宋代相提并论,就是明代了,科技书籍也非常多。

对于文化书籍的出版工作,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保证:一是财力雄厚,在古代刻书是一项大工程,对于财力和人力、物力的损耗是非常庞大的。二是:要有相关的人才力量,光有钱也不行,有钱也得有专业的敬业的人才方可实现文化书籍的整理发掘及最终出版,也能保证著作方面的勘误质量。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技术的保证,唐后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虽然仅应用于佛经上,而唐代时期的大多数书法法帖都是碑刻拓本、双钩法临摹本、临写本。这样的方式基本就是一两本的样子,毕竟这些方式的书法法帖效率极低,工程量大,有个一两本就非常不容易了。(注:为了区分,我所称的双钩法临摹本是指双钩之后再填墨,而且是类似于蒙纸在原作上进行勾线,类似于现代的描红。临写本则是书法名家或者书法爱好者对照原作,进行再次书写)。

而到了宋代纸张制造技术达到高峰,不同用途的纸张非常杂多,同时雕版印刷术也非常的发达,传统的碑刻拓印技术、双钩法临摹本和雕版印刷术在聪明的宋代人得到互相结合,最终给书法丛帖的刻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也给书法丛帖批量出版提供了保障。

这也是因为宋代是有着崇尚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玩具业也非常的发达。而反观清代实际就是因为把这些科技技术称为奇技淫巧,所以清代的印刷技术反而远远落后明代,即使同宋代这么久远的朝代相比也非常落后。

后世的明代也是在达到宋代这样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之后,井喷式式的出现很多民间私刻书法法帖,而且精品林立。这不得不说也是因为受到宋代书法刻帖的影响,当然也是因为《淳化阁帖》、《大观帖》和《绛帖》到了明代散佚严重,基本很难成册,这也是促使明代爱好书法的有识之士及书法名家对于历代书法法帖进行了重新整理发行。

延伸阅读:书法丛帖和碑刻拓印的区别:

宋代的书法丛帖还是用碑刻的方式来拓印成册,但是方式、工序和目的却是有区别的。

碑刻是先写出来墨迹,然后再由刻工刻到碑上,是用碑来教化民众、纪念某事、墓志铭、重大事迹记录。碑刻不是为了拓印。拓本是后世为了方便有更多时间、经常性的欣赏碑刻书法而发明的方法,你总不能天天去碑前站着学习吧?一方面有些碑刻可是闲人免进的,另一方面,天天站着会被人称为神经病的!

书法丛帖的刻制,目的就是为了拓印,所以是先把书法真迹或者碑刻或者碑刻拓本摹勒出来,形成墨本,然后再由刻工上石或者刻到木版上面,然后再拓印装订成册。

宋之后书法丛帖,间或有木版书法丛帖和石刻本,不过后来木刻本的反而少了,这也是木刻本保管确实非常难,怕火怕虫蛀怕水怕潮,而且刷墨也不好掌握,过燥过湿都会严重影响效果。优点是好刻,表现墨韵的效果比较好。最后木版基本就用在普通书籍印刷或者套色印刷上了。而石刻本既好保管又不怕水火虫蛀,刷制也方便,着墨也容易,还有碑刻的感觉。所以大量书法丛帖都是用这种方法,只是成本挺高,刻字肯定不如在木上刻字容易,而且也笨重,占地方也大。

《绛帖》和《淳化阁帖》的关系:

虽然为私刻书法丛帖,但是却也是受到《淳化阁帖》的启发,可以说祖于《淳化阁帖》。从一些史料记载来看,《绛帖》好像是编著者有点不太满《淳化阁帖》,有点对着干的感觉在里面。无论实际情况是如何,我们从积极角度来看:《绛帖》可以看成是《淳化阁帖》的补充本、增补本、补缺本。

两者区别主要是有损益,反正会有点对着干的感觉,哈哈!不过里面有些矛盾之处,仔细阅读就会明白:

1.《淳化阁帖》中没有收录书法作品,在《绛帖》中就会增加全卷;

2.《淳化阁帖》没有收录的人,在《绛帖》就会增加这个人;

3.《淳化阁帖》收录的人,在《绛帖》就把这个人;

4.《淳化阁帖》有的人,在《绛帖》就会再加这个人物帖子;

5.《淳化阁帖》有其人而《绛帖》删其帖;

6.《淳化阁帖》与《绛帖》同有其人但换其帖。

7.编列目录不相同,《阁帖》以汉章帝书为首,列仓颉、夏禹书于第五卷,《绛帖》则以仓颉、夏禹书为初卷,历代帝王书置于后帖第二卷。古帝王帖中删去汉章帝、晋宣帝、梁高帝、简文帝等人书,名臣帖中削去司马攸、王劭、萧子云、智永、李邕等人书,增入王累、羊谘书,后帖第一卷增入宋太宗宸翰,后帖第九卷增入《张旭千字文》,第十卷增入颜真卿、高闲、李建中等人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