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山也是大众旅游的圣地:
现代的名山,也是古人向往和喜欢游玩的地方,不信?你没看到好多名山都有诗词为证?而且好多山上古人们也挺没”公德”,在名山的石壁上“乱刻乱画”,当然这是玩笑话了,比起现代人的乱刻乱画来说,人家古人的书法还是有艺术感的,所以也形成了独特的摩崖石刻,而且这些石刻还对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最直观的学习范本,而且人家也不会在一些文物上乱刻,哪像现代有些人“胆肥“,无节操,什么文物都敢往上刻。我还没看到古代文人墨客往文物上刻,人家也就是在石头上刻点字。或者人家也就是留个墨宝,是旁人请工匠镌刻上去的。所以没有可比性了。
名山图名山图古代靠什么知道去哪儿好玩呢?
古代上肯定没有网络的,也没有啥报纸杂志,我们现代人要去哪儿玩有旅游网站、旅游论坛,电视报纸杂志也会经常有些旅游攻略,但是古代这些都没有,那他们怎么知道哪儿好玩?而且这去什么地方又怎么去呢?
名山图名山图其实人家早已经洞悉一切了,人家有《海内奇观》、《名山图》、《天下名山图》这类图来做为攻略的。虽然不如现代攻略这么详细,但是古人可比我们现代强,我们没有交通工具基本就是动弹不了,在古代平民全靠走,稍微有点资产全靠驴和船的时代,官员全靠轿的时代,人家照样游山玩水美滋滋的。不要以为骑马和骑驴、坐轿就是享受,实际真不舒坦,就说让你一天骑自行车上百公里,估计你也受不了,那种滋味很酸爽的,扯远了。
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所以古人获取哪儿好玩的途径就是:
第一种就是:口口相传,近水楼台先得月。古代娱乐活动少,说书的多,说书的都是在茶馆人多的地方,人家也会经常同过往客官们聊聊天来获取素材的,古代人家离乡远游的人也非常频繁的,这自然会把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聊天就聊出来了。要不经常在古代小说会出现打听情况,基本就是到茶馆酒馆一坐听他们茶客喝酒的闲淡,就能获取大量信息。
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第二种就是:有人玩得多了,玩得嗨了,就要写写诗,反正那帮诗人们词人是挺喜欢游山水的,比如李白就是写天姥山诗,这一传播就出名了。那个杜甫也经常出去玩的,比如人家就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大文豪们写写自然就容易出名了。
名山图名山图-天姥山名山图名山图第三种就是:专业游玩人。比如徐霞客就玩出艺术,玩出专业,玩出深度,写了《徐霞客游记》。那个茶圣陆羽也是一样,虽然是考察煮茶烹茶的泉水,但是人家也把这些泉水风景也写在《茶经》中了。
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名山图》、《海内奇观》、《天下名山图》、《名山胜概记》这类专业书籍,这些作者是不也是“穷游族”咱们无法知道,毕竟古代能人这么多,不是所有人能留下传记的,反正人家留下书了,而且很专业化,以图为主,人家也是玩出高度和深度了!
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名山图》考据:
名山类的书有两个版本,本文中是明代的《名山图》,是残本,有名山图61幅。另一个版本是清代的《天下名山图》,收录名山图61幅。
这两个”名山图“不但版画刻制精美,艺术感强,而且在中国山水志都是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名山图》更是中国山水志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是中国木刻印刷杰出代表,可惜作者佚名了。
片描述这也是古代人们心目中名山的形象,是不是同你我心目中的形象很不一样?而且这些山不只是传统的中国绘画痕迹非常明显,艺术价值自然不用多言,而且还对一些名山的各个峰均做了标注,对于现代来说也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作,自然也是非常珍贵的古籍资料。
延伸阅读:(你们可以不看,不过不看就会失去学习知识的机会,建议你们继续阅读下去)
1、版画的印刷工艺:
中国的版画一般以木雕版印刷居多,到了清代中叶之后,西方的石版印刷传入中国,才大量使用了石版印刷。木雕版印刷不管是画谱类、年画类,都是大量采用的印刷技艺。所以业界也把画谱类的书籍归为版画艺术范畴。
古代对于名山的版画,大约现在能看到的版本比较少。木雕版印刷是在唐中叶出现的,也是大量刻印佛经著作。到了宋代大量用在书籍印刷和书法法帖刻印,当然书法法帖有些还是使用勾勒上石,再拓,然后装订成册。
2、明代是中国版画发展的一个高峰:
到了明代随着平民文化需求大涨特涨,小说、戏剧类这类书籍,大家已经不满足通篇全是字的书籍了,明代的小说、戏剧这类面向市井的书籍就开始大量的使用了”绣像”,绣像就是书中的插图,图文并茂,就算现代也是一样,图文并存的书籍往往很受欢迎的,只是在我们中国明代就开始了大面积流行了。
明代版画也是非常发达的,印刷术毕竟还是以木雕版印刷为主,这自然属于版画范畴。明代的很多的科技书籍都是字少图多,真是如流行的话“一图顶千字”,用图来说明问题最直观,描述一个问题一段几百文字,估计都不如一个图直观和“简单粗暴”。
现在的很多版画名社都是在明代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而且明代版画界也出现很多大咖,如胡正言和黄凤池。前者是《十竹斋画谱》的编著者,并对饾版进行了改良和发展。黄凤池则是《唐诗画谱》的出版商和编著者。
清代也延续了这个书籍“绣像”传统,只是清代比明代实际略有退步了,有相当一部分书籍,已经变得很罗嗦,不良风气也加重,一本书干货不到一半,请人官员、名人题序跋占的篇幅超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