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人文清代温县人半世心血凝音韵

温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本清代道光年间印刷的字典《音韵六书指南》,线装纸本,蓝色封面,长17.2,宽12.7厘米。这本字典的作者是清代乾隆道光年间温县人崔鸿达。

崔鸿达(-年),字儒英,清代温县西高肇村人,廪生,一生以教书为业,家贫志坚,勤奋好学,精通音韵之要。他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深知民间学子读音不准,笔画多有错讹,深为担忧,认为如果学子连字也不会正确读写,何以研究经籍,因而立志著书立说,以求有益于后世。晚年他汇集平生之心血,编撰《音韵六书指南》一书,书成未及刻版印刷,于年去世。其生前好友、文艺俱佳的张模,受崔鸿达之子崔锡命、锡爵的恳请,帮助校正书稿,传授雕版技艺,并为此书写序。崔锡命带领弟弟和子侄们一起刻版印刷,于道光二十三年(年)6月将此书梓行于世。崔家子弟遵从崔鸿达遗命“旨在助学识字,不索高价,但可赠送”,相邻学童有求必应,书籍行销怀府地区及黄河南岸等地,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停止印刷,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崔锡命雕刻的书籍木刻底版仍完好无损,收藏在崔鸿达后人崔世贵家里。

这部《音韵六书指南》,是一部以四声七音为基础,以口呼发音方法查阅,来掌握字形笔画和基本字义的工具书。装帧为二十四开本,全书二百五十页,共收单字约一万二千个,比现在广泛使用的《新华字典》还要多。经专家鉴定,此字典注音准确,释义精当简炼,而且使用方便,确为初学和深造者的良师益友。字典为木版整体刻制印刷,竖排线装,内为七行页,除封面、扉页用隶体,序言、凡例用楷体镌雕,全字典的单字及注释所用的小字均为端庄俊逸的仿宋字。整个版面字体清晰,排列整齐,单字与注释所用的字体大小得当,错落有致,十分醒目,诚为一部初学者有益的工具书。

所谓“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六书”下定义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所谓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所谓七音,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古代音韵学家依据汉字发音,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和半齿音两类,合称七音。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

崔鸿达生前好友张模为《音韵六书指南》作序,高度评价了此书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序言里说;“古圣人制律吕,所以导耳之聪,制文字,所以扩目之明,耳目根于心,聪明发于外,而愚智以分。然有文字则有音韵,音韵不明则不识文字之真,此沈约四声之所由起也。厥后七音之韵起自西域而流入中夏。三十六字母其传已久,第以教幼学往往苦其难谙,又不如括於简便者之为功易,而取效捷也……所著音韵六书指南一册,细为翻阅,知其口呼分为四门,平侧添为五声。韵以直行叶以横列,有经有纬,条分缕晰,不惟素习之字点画偶忘者可考而知,即未识之字亦能随音而得,益知先生韵学之深,非惟足以教一时,实足惠来兹也。”

崔鸿达编著《六书音韵指南》,子孙自费刊印行销于世,对当地的教育促进功莫大焉。笔者写诗《崔鸿达》赞曰:“一生课徒育杰英,深晓音字讹误情。半世心血凝《音韵》,一书济世慰平生。”(张保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