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术与宗族文化互相成全的非遗文化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a_5416226.html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是北宋时期的平民毕昇。

正史中找不到关于毕昇的详细资料,但是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他的发明。

据载,毕昇是杭州人,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的活字采用胶泥为材料,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再置于火中焙烧以增加硬度,然后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备用。

排版时,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脂、蜡和纸灰等物,放上书版大小的铁框,依照书稿把所需的活字排在框内。

排满版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焙,使松脂和蜡溶化后用板把活字齐头压平,最后上墨、铺上纸张印刷,印好后把活字拆出来,分类归回到按韵存放的字匣子里。

这样,活字、印版、版框都可以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极大方便了不同书籍的排版印刷。

毕昇活字印刷这一伟大的创造,使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印刷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泥活字的耐用性差,毕昇之后,中国人对于活字印刷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和发明持续不断。

宋末元初,有人发明了锡活字,而王祯发明的木活字也在这时期展露头角。

到了明代,木活字印刷比元代更为普遍,铜活字印刷技术在明代中期以后,被许多著名的书坊广泛使用。

明弘治、正德年间(-年)铅活字也开始在常州的许多书坊的印刷中应用。

“非主流”印刷工艺

活字印刷自发明后,一直被应用于书籍刊印。

清乾隆年间,乾隆下令在紫禁城武英殿设立修书处,打算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大批佚书刊印于世。

当时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流,但是这种方法有一项很大的缺陷,就是印刷每一种新书都需要一套崭新的印板,在出版种类繁多的书时是不切实际的。

鉴于此次刊印的书籍又上百种之多,管理武英殿刻书食物的总管内务府达成金简,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说如果用雕版刻印,费材、费时、费力,建议改用木活字印刷。

乾隆皇帝觉得有道理,就提笔准奏了。

次年五月,武英殿就刻成了个枣木活字,先后印书种,卷。

乾隆皇帝嫌弃木活字版名称不文雅,亲自将其改名为“聚珍版”,喜欢写诗的他还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冠载载每种书的前面,因此,这批木活字印本就叫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的行动。

除此之外,著名的“程甲本”《红楼梦》就是由高鹗的朋友程伟元用木活字印刷的。

在我国的浩瀚古籍中,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从古到清末个编号的图书统计,活字与非活字本的比例仅为1:。

可见,活字印刷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印刷工艺。

与宗谱文化相互成全

活字印刷虽然是书籍刊印的“非主流”,但是,它却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宗谱的印刷。

世界上恐怕没有比中国人更有“寻根”一时了,我们对于“认祖归宗”的执着,由来已久。

人之有祖,犹水木之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宗谱是宗族最重要的档案。宗谱排版灵活、印数少、成书方便,正适合活字印刷的特质。

由于宗谱被视为宗族的圣典,严加珍藏,秘不示人,所以印数少,一般仅印数本。

在辈行关系上,人名频繁使用同一字,古代人名冷僻字又较多。

木活字印刷有就地取材,费用成本低,不需要太多的字库,添字时刻凿方便,印刷后不留存版等长处。

而比之工期缓慢,难以复制的手写谱牒,它又有可复制多本,多方珍藏和备份的好处。

因此,从元代初期开始,蔡邕木活字印刷宗谱就悄悄地走近百姓阶层。

到了明代,修谱之风更为普遍。清代则是用木活字印刷宗谱大盛行的时期。

真是这种对木活字印刷的需求,壮大了木活字印刷的工匠队伍,特别是在江南的浙江、江苏、福建、皖南地区,形成了职业化的以地域和家族为群体的木活字印刷队伍。

这批人每当秋收之后,跳着字担工具和简单生活用品,到各地宗族祠堂里去修谱。

数百年来,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及至社会急剧动荡的民国时期,这个行当在江南各地还十分盛行。

可以说修谱的需要,直接促使木活字印刷在民间的普及,而木活字印刷技术也借助宗谱这一载体得以流传至今。

历史移民火了修谱行当

瑞安东源,这个浙南的小山村,至今保存着最完整的木活字印刷工艺。

一字一模的木刻活字印刷术,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沧桑,仍旧以古老的风貌隐匿于此,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其原始的韵味。

南宋以前的温州一带还是人烟稀少的南蛮之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林壑幽深,海盗出没。

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难移,温州逐渐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工商贸易城市,各地移民大量涌入,人口激增。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山西、河南、山东等中原一带。

考其迁徙路线,基本为两条:

一是永嘉之乱和唐末五代为避战乱迁徙到福建闽南,宋元明清诸代因为繁衍生息,人口剧增而分支迁徙过来;

二是唐末五代、北宋南渡时期跟随朝廷的中原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止步定居在浙中和浙南温州一带。

曲阜的孔子后裔孔桧,就是在唐末五代的同光年间南下避乱,举家迁居温州平阳的。

由于历尽迁徙的艰苦,所以各姓氏宗族的凝聚力很强,宗族组织也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活动功能。

清道光十四年(年),瑞安遇到重大灾荒,粮食歉收,再加上奸商哄抬价格,一时间米价腾贵,引发了饥民的骚乱。

为了稳定局势,官府出面干涉,以图平抑米价,但是收效甚微。

骚乱眼看就要激化成暴动,不得已,当地官府只好恳请各个村的宗族组织出面协调同姓富户,让他们将粮食减价售与饥民,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在瑞安的广大农村,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多个姓氏宗族同住一个村的地方,人们除了各自宗族的祠堂外,都建有一处村民共有的活动、祭祀场所,俗称之为“宫”,寓以“合社平安”的理念,求得本村各宗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宗族在旧时代史记已经成为地方基层的一种自治组织,是维系宗族内部的团结和各姓氏宗族间和平共处的载体。

在这样的前提下,理顺本宗族的内部事务,厘清宗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规范宗族的行为准则,宗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温州地区各宗族一直以来盛行修宗谱。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营的行当,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就依靠当地谱牒梓辑的需要,一枝独秀,得以延续七百多年的传承,至今仍然绽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彩。

谱师辈出的东源王氏

翻开浙南闽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谱,你会发现,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岱)村XXX梓辑”的落款。

年,在瑞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成立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时,首批入会的人中,半数以上就是东源王氏家族成员(实际从业人员还要多得多)。

这东源王氏究竟是什么来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吗?为何他们大多从事修谱行当?

时间回到唐末五代,东源王氏的先祖王潮、王审知割据福建,其仲兄王审于是率家人离开世居的河南,来到闽地。

王潮死后,王审知将唐朝节度使之职让给了哥哥王审邽,但王审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王审知成了“闽王”。

后来闽北南唐所灭,闽王家族悉数被迁到金陵(今南京),而王审邽这一支则隐居在闽南泉州。

时间又过去了几百年,来到了元代初年。王审邽这一支王氏也繁衍到了第十一代。

王氏第十一代先祖王法懋是个隐居乡闾的读书人,以修谱为业,并从此将此技艺代代相传。

谱牒具有典籍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社会功能,对谱师素质的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谱师掌握精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还要求谱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识读古文字、写作谱文的水平。所以旧时的谱师大都是些不入仕的读书人。

王法懋旧时这样一位乡塾先生。他崇尚“善身化俗”的处世之道,宗族的修谱大事,全赖他的召集和操持。

王法懋所处的时代,距离年王祯创制木活字印刷成功仅仅二十多年。

时光荏苒,到了明天启年间,王家的一支后裔迁徙到浙江平阳。

清乾隆元年,这支后裔的王应忠举家搬迁到瑞安的东源村居住,木活字印刷技术也从此在瑞安传承至今。

理学大家朱熹说:“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

在温州民间,一般每隔二十到三十年,每个宗族都要续修宗谱一次,许多地方甚至不到十年就要续修,即使在特殊时期也未中断过。

年正处于对传统文化大扫荡的年代,族人王多那时担任东源生产大队的队长,不便公开让人看到他在修谱,免得受到批斗和处分,他就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偷偷摸摸戴上用具翻山越岭去领县平阳宗族修谱,下午回来要在村子后山的“半岭堂”待到天黑以后才敢悄悄回家。

族人王超希回忆,在20世纪70年代,他躲在深山的破草房中修谱,一听到人声,就仓促地卷起木活字家伙往山上逃。后来族人想出办法,为了联络方便,以敲木鱼为自己人上山的暗号。

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流传可以说祸事历经波折。

古老技术的活体存在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

在工艺流程上,首先是备好木活字,选取上好的棠梨木材,下好料,制成一个个木字模,然后再上面写字、雕刻。

印刷程序为:捡字—排版—校对—研磨(俗称“研水”)—上墨—刷印;

印本后期加工为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封面等。

加上事先要做好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二十道修谱印刷工序。

一个学徒要掌握活字印刷的全套技术,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要专门训练汉字毛笔书写和手工雕刻技术,还要学习中国历史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学有所成的谱师门,熟悉姓氏起源和流变,能熟练地在错综复杂的宗族支派繁衍中,准确接续新的谱系,熟记甲子纪年,认读古人冷僻字和异体字,有的还能撰写谱文,知晓一些历史典故。

在修谱生意上,谱师们或父子兄弟搭档,或夫妻相随,或股份搭班,或请人代工,一如祖宗规矩。

每宗业务工作时间视族份大小,人丁多少,资料收集难易而定,男人大都干捡字排版和刷印等技术活,女人大都干划支、打圈、上线、封面等后续工作,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一载。

一些见识面广,熟识文墨典故,商业头脑灵光的谱师成为班主,一业务经年不衰,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瑞安的谱师队伍走街串巷,几乎囊括温州城乡,甚至延及周边地区及外省。

年6月,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向世界证实了中国印刷术发明和广泛应用的历史,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印刷技术的发源地,以其明晰的传承历史,契合了活字印刷发展历史的各个年代和阶段,以活体存在展示了这一古老技术的精髓,有礼驳斥了有些人对印刷术发明在古代中国的怀疑和否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