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茶在中国茶叶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制作特色和制作水准。唐代以生产“片茶”为主,宋代则以生产“龙凤团茶”为主,明代以后改为生产“散茶”为主。清嘉庆年间,浮北磻溪茶商已经制作“上上乌龙”茶。同治甲戌十年,磻溪汪氏“益元祥”号开始改制“仙芽”功夫红茶。到了年浮红产量达3万担,全盛时期年产6万余箱。磻溪茶叶的发展史,是浮梁人种茶、制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缩影。走进磻溪,依然可寻找到沿袭下来的传统制茶工艺和古朴的民间作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磻溪村是浮梁众多古村落中的一座。磻溪远离闹市,地处皖赣边界的丘陵地带,位于黄山余脉的青龙山下,距县城八十多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溪涧纵横,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之所。磻溪的土壤以红壤为主,还有部分黄棕壤,有机质含量高达14.7%,全氮0.%。这里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积温.1摄氏度,雨量.7毫米,日照率45%,相对湿度79%,无霜期达天,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很适应茶叶的生长。《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载:“磻村葛坪山、青龙山,高逾四千尺,产仙芽茶,味香色浓,外人乐购之。”磻溪数百亩茶园,衔云吞雾,独善其身,出产的红茶以其色鲜、味醇、甘润而出名,为品质优良的浮梁红茶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独具特色的“仙芽”红茶据上官俅年撰《江西浮梁县之茶业》记载:“该县红茶之制造,发轫于北乡磻村,至清光绪二、三年,因有广东商人仿效两湖制造红茶之法,在皖属秋浦县(即今至德县)设庄监制红茶,引起磻村一带青茶商之注意。翌年春间,该村亦随之设立茶庄仿制。”在磻溪的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野生的兰花,叫九节兰。九节兰花亭亭直立,高30~80厘米,有花5~12朵,苞片小,花直径5~6厘米,浅黄绿色,花瓣呈长椭圆形,有许多透明小孔突状毛,唇瓣白色,有紫红色斑点,香气似春兰。而且九节兰最喜欢与茶树挨在一块,到了采茶的季节,便与茶叶一道竞相开放。茶叶的清香味儿与兰花的幽香味儿糅合在一起,制作出来的茶叶便有了九节兰特有的幽香味,让人“竞相争购,有得之如获珍奇”。北宋诗人熊蕃路过磻溪,品茗后诗云:“红日新升气转和,翼蓝相逐下层坡。茶官正要龙芽润,不管新来带露多。”浮梁功夫红茶的制作区域主要集中在浮北地区,而磻溪的“仙芽”红茶采制工艺更为精细,采摘一芽二叶的茶叶做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茶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用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要进行精制。精制工艺复杂,经毛筛、拌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配、装箱等多道工艺。磻溪红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略有甜香,并伴有九节兰花香,被外国客人誉为“祁门香”,一度走俏东南亚,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各国。磻溪茶叶的运输与销售磻溪村虽然在大山深处,但地处两省三县交界,水陆交通也算便利。销往上海的茶叶,经茶宝山的赣徽古道到达建德,再至东流下长江,运抵上海;销往九江、汉口的茶叶,经村前的石板古道到达勒功,上小船下昌江,改大船横渡鄱阳湖到达;销往广东南洋的茶叶也经此道,到达鄱阳湖后溯赣江而上,越梅岭抵达广州、香港、南洋市场和西方市场。光绪三十年前运往九江居多,之后则运往汉口为多,在九江或汉口茶号通过作为中介的茶栈将茶叶售给洋商,洋商则将一部分红茶以汉口为起点由俄商通过陆路运销到俄国,另一部分以上海为起点由英美商人从海路运到英美西方。红茶运到外国后,再由洋行销售给外国贸易商人,又由外国商人售给外国茶叶店,这样,消费者才能买到来自中国磻溪的红茶。磻溪茶人的诚信与红茶的优秀品质赢得消费者青睐,茶叶一度供不应求。需特别指出的是,浮梁之所以成为周边茶叶的集散地,与昌江有着密切关系。昌江是浮梁、祁门、婺源、休宁等县茶叶外运最便捷的通道。昌江源自安徽祁门大洪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祁门、浮梁和鄱阳注入鄱阳湖,从鄱阳湖上可进入东西交通大动脉长江,下可入南北交通要道赣江,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磻溪茶人励精图治,敢为人先,开通了茶叶的运输和经销通道,使磻溪茶叶贸易源源不断,从清朝道光年到民国初的80年间,正如其宗谱的谱序所叙:“浮梁茶市之盛,首推磻溪。”磻溪人具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质优良的磻溪红茶和经营有道的磻溪茶人,成就了浮梁茶叶贸易,也造就了一代代名震四方的茶商。据汪氏宗谱记载,经后人筛选,推举10位茶人为磻溪历史上的十大茶商。磻溪村在历史上号称“一千烟”,到了清光绪年间,狭窄的街道已林立着24家茶号,茶市非常繁华。明清时期,浮梁形成了北部以桃墅为中心的茶叶生产和集散地,茶市贸易极为活跃,但也反映出市面上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泛滥。为保护自己的茶叶品牌,磻溪茶人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磻溪村茶人后代珍藏一枚木刻印章,长25厘米,宽13厘米。它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当时磻溪人为保护磻溪红茶专利的护身符。上刻:本踪向在浮北磻溪开设茶栈,采办诸峰名岩云雾茶叶,提选雨前上上白毫、乌龙,自唐迄今,驰名中外,所有春色茶样不须赘述,唯我茶奇异、香美、佳味,唯罄名言,兼之本号,不惜资本,亲自监督,此白毫乌龙之名,希图久远,近因人心不古,以假冒真,鱼目混珠,爰我号特立内票为记,庶不慎误!——磻溪复隆昌主人蓬识(印章)。这是磻溪村最大茶商汪腾鹏茶号的印章。汪腾鹏是清末民初的磻溪人,在上海、汉口开了多家茶叶分号,所以曾有“磻溪汪腾鹏茶叶不到场,上海茶市不开秤”之说。这枚木刻印章应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防伪印章了,开了中国茶史之先河。磻溪人的举措,既是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意识。(文/杨昔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