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打算接上一篇,对宋元刻经进行价值的梳理。佛经主要分为写经和刻经,又有域内和域外之分,域外主要指日本、高丽等。国内写经中价值比较高的主要有:敦煌写经、宋元写经、明清宫廷写经等,这些佛经无论从学术还是从请奉来看,都是最上乘的首选。此外,日本古写经如奈良写经、天平写经以及镰仓写经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以奈良天平写经的价值颇高,而镰仓写经数量庞大,存世较多,价值相对较低。
刻本写经主要有:开宝、赵城金、崇宁、毗卢、思溪、碛砂、普宁、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龙藏等价值较高的刻经,其实还有很多藏经,今择选拍卖场上所能见到的宋元刻经进行归纳总结。日本刻经在拍场上也经常能见到,不过价值较低,国内藏家普遍不太认可,可能因为是舶来之品的缘故,数量巨大。其实,佛教不分国别,佛法与佛经也不存在内外的差异,只是固有传统观念的因素。
元刻碛砂藏《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版心下方镌刻工“友”
关于宋元刻经的鉴赏,比较能确定版本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看卷首的刊记或者卷尾的题记;二是看刻工,版心下方刊有刻工姓名,然后查阅宋元刻工辞典,如《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等,根据这两点就能判别刻经的版本。如果再细致到哪朝皇帝时所刊,就要查避讳,历朝历代中,尤以宋朝和清朝的避讳最为严格,以此作为可参考的标准就能判定大致的年代。
元《普宁藏》残页(成交价)
后有一朋友问我,如果仅是一片残页该如何确定是哪个藏经?我上手的宋元刻经比较少,加之入行才两三年,一时没回答上来,不过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实际考察的面会比较广,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因为考察的毕竟是各个时期刻经的异同。目前我个人的看法是:先看纸张,看是否为宋元普遍使用的麻纸和皮纸,纸张是否有帘纹,是否染黄;再看版式,字体、行数、每行字数,然后查阅经文内容,再翻阅《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查出自哪部佛经,以此确定。也曾见过厉害的老师,一眼就能瞧出是哪部藏经,看来不需要翻书也能鉴赏,这个就高明许多,我得慢慢探索~
宋元大藏经历经千年,保存至今实为不易,在佛经中价值也处于金字塔的顶端。现在拍场上出现的宋元大藏经大部分都是从日本大寺释出,然后回流到国内藏家,所以在卷首通常会看见日本古寺的墨戳和日本藏家鉴藏印,而数量最多的莫过于宋元写经的残页,基本在每个拍场都能看见。回顾这三年的佛经拍卖市场,佛经表现十分平稳,偶有高价溢出,但整体并无大的波澜。除去《开宝藏》和《赵城金藏》世所罕见,价值连城,剩下的宋元刻经价格从小十几万到大几十万不等。
元普宁藏《大唐西域记卷第四》成交价11.5万
《藏书报》年刊载过一篇文章《年古籍拍卖观察:佛经板块表现甚佳写经与刻经各有千秋》有提到当下受到藏家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