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江南
新近出版的《木上江南》,是一本很美的书。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每一帧木刻画,以及每一段配画的文字,无处不美——内涵丰厚,外延辽阔。
作者赵宗彪,资深报人、作家、文史学者,同时是木刻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一
赵宗彪,这位出版过《三国笑谈》《史记纵谈》等书的作家,拿起刻刀,同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天空、原野、河流、庄稼、花鸟,在直径20多厘米的黑色木盘上,赵宗彪展现了丰富而奇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次次把我们带离庸常,走近自然,回到故乡,感受四季更迭,故里风物和江南如诗如画的意境。
赵宗彪的木刻作品,风格宁静祥和,兼具诗意和禅意,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故乡和江南的美好。
一片横卧的阔大的芭蕉叶,叶片左下角短短的裂痕,叶子上几颗小巧的樱桃,有一颗滚落于叶片之外,如此日常,又如此生动。视觉上分明是黑白的,脑海中的成像却是绿叶之上鲜活的红樱桃。其间的转换,是否正如德尔沃所说的艺术之美在于现实与梦幻边界的往返?
芒种节气牛背上的鸟、立夏节气的牵牛花、夏至时的杨梅红、处暑时的莲蓬、寒露时的一弯新月和山峦、霜降时的橘柚、大寒时的瓶插一枝梅……每一个节气都是良辰美景。赵宗彪的木刻作品,有花香有鸟鸣,有春风拂过的暖意,有大雪纷飞的沁凉,有故乡大地的美好风物。甚至,刻刀下的每一只猫,都有独特的表情,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它们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雅基·巴纳金斯基在《故事之重》中,追忆了难民营生活。他写到,有个深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很惊讶,问身边人:谁在唱歌?对方回答:是在讲故事。
是的,这世上,讲故事的形式是多样的。写作、舞蹈、唱歌,都是。
木刻,是赵宗彪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他的审美表达。
文学和艺术密不可分。《木上江南》,就是两者的合体——每段文字,都有画面感;每幅木刻作品,都是抒情诗,它们水乳交融、曲径通幽。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翻开厚厚的书本,笔者一眼认出文字出自王寒之手——即便没有找到她的名字。王寒的文字素来不以混沌不清的面目示人,表达流畅、明亮、幽默,看似寻常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学积淀和深入浅出的写作能力。赵宗彪证实:“是王寒的。她说,没几个字,不用署名。”真是爽利的女子。他们是文化界有名的伉俪。
二
赵宗彪出生于天台,年幼时,看到村里雕木床的雕花师傅在木头上刻出好看的花卉、人物和吉祥图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了高中,开始自学刻印;上了大学,凭着满腔热情自学篆刻和美术。真正与木刻打交道,则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一次丽江之行。在丽江景区,赵宗彪看到有店家在售卖木刻圆盘,木纹好看,但上面的图案,都是用机器仿刻的名画,线条呆板,缺乏美感。赵宗彪想到,何不把木盘和故乡的手工雕花工艺及木雕技艺结合起来?当即买了10件素板带回台州,很快就刻出了东西。10件作品也很快被朋友们“看上”领走。这是良好的开端。
“真正开始大量木刻创作,是近十年的事。”赵宗彪说,十年来,他已创作了多幅江南系列的木刻作品,作品围绕着故乡、大地、节气、风物展开,在他的木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乡的青山绿水、鱼肥蟹壮、橙黄橘绿、大奏鼓蓬勃的活力、括苍山顶的明亮星空,还有江南二十四节气的无穷韵味。
“心中有数,才会下刀。”赵宗彪说,木刻本身一两个小时或者两三个小时也就能完成了,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异常繁琐,圆盘上漆晾干需要反复多次,木头的材质、纹理、软硬、颜色等都要考虑。
从一块天然的木头,到木刻作品,美的呈现是艰辛的过程,其中蕴含多种因素,时间、耐心、情感、力道、想象力、注意力等。他作品中的雅趣、禅意跟他的修为、积淀是分不开的。在赵宗彪的办公室和他的家中,随处可见各类艺术品,以及成箱的木盘和速写本。“多年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博物馆、古玩市场,寻访古代的木雕作品。历史上许多厉害的木雕工匠,他们的技艺都会代代传承。你很难相信,方寸之间,竟然能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秦汉的瓦当石刻、明清木雕上的人物造型,都让我痴迷。家里有数百本画册,肯特的版画庄严而阳刚。版画的起点是黑白木刻。能否用好黑白两色,其实是最大的考验。”
在赵宗彪看来,黑白浅雕作品,已足够表达情感。同时,更符合简约、高雅、诗意的追求。黑白圆形木盘,尺寸不大,不论放在书架上还是挂在墙上,都可成为点缀。美,应该走进日常生活,而不是只在展览馆。
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侯军说:“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为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美。赵宗彪的木刻作品,具有浓郁的形式美感,其刀刻的木纹与别致的构思,成为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体。简洁明快,格调轻盈,诗意浪漫。”
三
十年磨一剑。历经漫长的磨练,赵宗彪的作品日臻温润、圆融。年,夫妇二人迎来首次合作《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王寒的二十四节气散文配赵宗彪的二十四节气木刻,这本书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单。近年来,赵宗彪的木刻作品先后被各大报刊刊载,还被开发成多种文创产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顶级的文化展会上亮相,并出版了木刻日历集——《节气日历》和《节气日历》。最新出版的这本《木上江南》木刻集,由设计过中国最美书籍、两岸最美图书,获过国内四十余项设计大奖的南京书籍设计师杨鑫设计,一经问世,受到众多艺术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认为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书中的木刻作品,无不体现了江南的大雅和大美。
封面设计
内页设计
去年秋天,首场“美好江南自在一刻——赵宗彪二十四节气木刻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廊里的晓风书屋举行,精选的百余件木刻作品,展现了大美江南万种风情。之后,辗转省内多个城市和多所高校展出,至今已展出十五场,所到之处,观者如云,反响热烈,几十家中央级及省市媒体予以报道,《都市快报》在头版整版介绍,被称为年度的文化现象。
赵宗彪已举办了十余场个人木刻展
展览现场
浙江省文联原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张浩先生评价:“宗彪木刻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万物有灵,缘物以寄情。大自然的生灵万物,人世间的林林总总都是他选择的创作素材。在艺术语言的应用上,古今中外的种种刻雕手法、形式都为他所用。这给他在形式和内容的最佳结合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以寻常的语言让作品表现出了不寻常的意境和情趣。”
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评价道:“赵宗彪先生的木刻精致、清美、值得细细品味。令人想起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宗彪的木刻如画,他的节气木刻是生活美学的难得佳作,它们保有了农业文明中生活的想象与情趣。”
赵宗彪的成功,源于确立目标之后无时不刻的努力。用曾国藩的话来讲,他具备人生第一美德:坚持。当我们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赵宗彪始终笃定——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都背上背包,带着他的速写本,随时随地积累素材、提高技艺。因为长时间刻木,他刻伤了手,理疗了半年之久,依然无法恢复正常,最后手部做了大手术,术后四个多月持续的康复训练,至今仍在恢复中。
四
赵宗彪是年调到报社的,担任副总编辑,因为经常在一起值夜班,觉得颇有几分亲近感。他毫无架子,在走廊上擦肩而过时,通常会主动打招呼,偶尔还会停下聊上几句。
作为领导,他身上有诸多值得我学习的优秀品质:博学、低调、勤勉、谦逊、自律等。对了,还幽默还善解人意。记得一次,我去他办公室探讨稿子的事情,告别时,在墙上的一幅木刻作品前停留了片刻,并由衷赞叹。赵总说,喜欢的话就带走。那多不好意思啊,我说:“这个不能带走,您下次有刻废了的,可以送给我。”赵总马上从位置上站起来,指着圆盘,说这里刻的位置不对那里没把握好力度等等,最后总结:这个就是废了的,速速拿走别客气。现在,这个“废了的”莲蓬木刻作品,展览于我家书柜最显眼处。
在我看来,赵宗彪是那种很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人,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和理性的定位。在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很幸运地寻得所爱并珍视所爱,包括人生伴侣、契合个性的工作、业余爱好。
木刻作品的衍生品
木刻作品的衍生品
木心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人生如此漫长,就让兴趣填补它;世界这么美,就用艺术去再现它。”赵宗彪说。
“《木上江南》的出版,相信是他的文艺生涯的里程碑。艺文双栖,刀刻笔耕……双管齐下,云卷云舒,把美好江南的情味撒播得既广又远,在予人以美的同时,也收获陶然颐养之乐。”赵宗彪的老友、中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馆参赞、著名美术评论家朱琦在《木上江南》的序言中说。
写作和木刻是隐秘的,都是自我感知自我对话的过程,当记忆之门打开,四周的喧嚣悄然隐退,你听到有人轻言细语,那是内心的声音。
“当刻刀在木盘上游走,花朵在妖娆盛放,鱼儿在水底潜游,鸟儿在天空飞翔,一弯新月升起在山那边,如精灵守候着大地。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里,有江南的诗意、故园的美好。”《木上江南》书中,赵宗彪写道。
一切痕迹都是心迹。黑白之间,他刻下了全部的过去。
(原载:台州日报记者任健/文赵宗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