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7岁的柳晓范,我市省级非遗项目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秋日午后,坐了40分钟公交车的柳晓范,来到铁西茶城旁的居民楼,这里有她自己的一方天地,可以静静地创作。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斜斜的光,长长的影。伏案而坐的柳晓范,右手同时夹着两支笔,一支用来细细地勾边,一支用来填充颜色,任由灵感在笔端流淌。时间流转间,一个头戴兔子发卡,身穿红肚兜,花裤子的胖娃娃,逐渐有了灵气和活力……
先立意后立形可见形象有感情
年画,中国人春节最强烈的喜庆元素之一,在中国人千年文脉的传承中,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在许多人记忆里,都曾有过那么几幅喜气洋洋、色彩鲜艳的年画,它就像是一个符号,预示着年的到来,是人们对传统中国年的深刻印象。
大庆年画,经黑龙江地域文化哺育滋养,经历百余年传承,历久弥新,不仅题材上融入了大庆元素和现代元素,还将木板年画、擦笔年画、工笔重彩画三种技法融合,独创了带红脸蛋的绘画人物形象,让大庆年画拥有了个性表现符号,年列入大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艺人匠心独运的制作,成就一张张年画佳品,跨越了历史时空,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其中,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会让人看到人们最鲜亮的生活情感和生活态度。柳晓范的年画,需要经过立意、画稿(起稿)、勾描、手绘上色、装裱等环环相扣的工艺。作为年画制作的首要步骤,毫无疑问,立意是创作年画佳品的最重要基础。
“传统年画喜用谐音来寓意吉祥,反映的是老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柳晓范说,正所谓“有画必有喻,有喻必吉祥”,每一幅年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反映丰收场景的年画,家家户户在农忙;有的表现过年喜庆气氛,画上聚宝盆,祝愿一年更比一年好。画上童子背靠莲花骑在鲤鱼上,寓意年年有余,画上鸳鸯戏水,则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
讲起年画创作,柳晓范的眼中有光。她告诉记者,如今,家家户户已很少张贴年画,但对很多人来说,年画仍是讨彩头、讲新意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正因此,年画创作要有一个好的立意,以浓墨重彩的形象,将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表达出来,“有了好的立意,下一步就要用铅笔将人物造型在稿纸上画好,完成起稿。”
“十八描”立骨架色彩最是桃红对柳绿
将画稿置于拷贝台上,上覆画纸,灯光映照下进行覆描,把整个画稿复制下来后,便进入一个尤为关键的工序——画出白描定稿,也就是勾描,其效果直接影响着整张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
和民间木版年画、擦笔年画相比,大庆年画的具体制作步骤并不多,但每一步都体现着手艺人的能力和经验。把中国工笔画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兰叶描等十八描画法运用到白描中,便是柳晓范多年作画经验所得。
“就好比画人物首先画出骨架,再慢慢添肉,勾描即是为年画立骨架。”柳晓范说,不同物体,人物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勾描技法,表现不同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和三度空间,比如,衣服的纹路采用“钉头鼠尾”描,胳膊等圆滑柔润的地方,用“游丝”或“蚯蚓”描,而椅子等刚硬笔直之处,则用“铁线”描……
除了吸收“十八描”技法外,大庆年画还借鉴了中国人物画工笔重彩,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有着很强的装饰性。柳晓范介绍说,“大庆年画多用绿色、玫红色、靛蓝等浓重、对比强烈的色彩,为观者呈现一个桃红柳绿的缤纷世界,让过年的气氛跃然纸上。”
眼角处的红脸蛋大庆年画最特别的标识
对于传统木刻年画来说,白描稿完成后,还需要经过木刻、制版、印刷等工序,但受印刷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约束,柳晓范认为,古法手绘更适合大庆地域特点,且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年画不同,手绘作品件件独一无二。
“省去了刻制、印刷工序,白描稿上色成为下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介绍间,柳晓范手拿两支毛笔,一支蘸颜料,一支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再用清水笔推开色彩,“这是分染底色,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除此外,还有接染、迭染等染色法。有时,在渲染和着色之后,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不协调的部分,局部地方还要罩色。”
说到色彩,大庆年画中的红色脸蛋,是一个尤为独特的存在。
“年创作《四时兴旺》时,可能是作画用的白绢存放时间太长,漏矾了。”柳晓范说,画到孩子的眼角处,颜色漏出水迹,自己便顺势将那处画成了孩子的红脸蛋,没想到这一个顺势之举,成了自己的专利,“那是第一次创作年画,但却获得了三个银奖,且意外将红脸蛋画在眼角处,也成了我的专利画法。”
鲜艳喜庆的颜色,人物饱满传神、植物娇艳逼真、动物灵动可爱的传统画风,让画面更具民俗味儿,散发乡土气儿,为年画赋予了生命,至此,一张有着手艺人手指温度、饱含着强烈情感的独特年画便完成了。
刻在心灵的底版上年画才有未来
年画,对于柳晓范来说,是一段27年甚至更长的生命记忆。自幼受喜欢画画的母亲影响,也喜爱上了画画。火盆上的图案,柜子上的四季花,她都时不时拿过纸和笔照着画,打下了绘画功底。参加工作后,她当了名幼儿园老师。虽然没有专业从事绘画,却把业余时间都用在画画上,而且是随手带着速写本,走到哪里画到那里。
工作后,柳晓范有机会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在这之前,她的所有作品技法都来自于母亲的传授及自己的摸索。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年画的创作上,柳晓范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来表现想表达的内容,虽然偶尔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并不影响她的坚持。
“都觉得年画好,但让大家买一幅回去挂在家里,又好像与装修风格不太搭调。”作为年画传承人,柳晓范一直在思索,如何将这项文化遗产与当下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也一直在探索,寻求突破,技法、色彩、装饰性……
后来,她的作品频频出现在省内外各大画展上,并收获诸多奖项,被全市书画界认可,成了全省知名的年画画家。
“审美趣味的变化,悄悄地消解了人们对年画的认同,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我有很多想法无法付诸实践。”柳晓范坦言,随着自己年龄增长,深感传承之迫切,但凡有时间,她就会到社区、老年大学开设公益课堂,免费传授年画技艺,让他们回家之后带给家人一种文化熏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喜欢并参与年画的传承中,“想让年画走进中小学课堂,刻在青少年心灵的底版上,年画才有未来。”
大庆日报记者王翠/文李后冬/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