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顽童黄永玉的两支妙笔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钟振奋

他只上过8年学,却当上了中央美院的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的院士;他在画坛成名,却因写了《比我老的老头》成为畅销书作家;他是妙想天成的设计奇才,为纪念自己的爱猴画了一枚生肖猴票令邮市大涨,为支持家乡的酒厂设计酒瓶包装带火了一个白酒品牌;他80岁上时尚杂志封面,95岁开法拉利,98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手写48万字的“长河小说”《走读》为自己庆生……他就是人见人爱的“90后”老顽童黄永玉。

黄永玉

▋爱读书的流浪者

年,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在民风强悍、多民族聚居的凤凰古城长大。他的父母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学美术与音乐出身,曾分别担任过当地男女小学的校长。他有四个弟弟,其中有两个弟弟后来也成了画家,可见家族中“美术基因”的强大。

因家境贫困,黄永玉小学毕业后便跟着远房的一个叔叔到他任教的厦门集美学校去读中学。集美学校在当时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师资,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黄永玉的美术与国文成绩非常出色,但他不爱上数理化和英文课,认为太费脑子,“长大以后肯定用不上”,因此一开学,就把刚领来的新书都卖了,换钱买急需的生活用品。初中三年六个学期,黄永玉共留了五次级,因此他自嘲说:别人的同班同学可能只有几十个,而我却有一百六十多个。集美学校创办周年时,黄永玉曾向母校献画祝寿,笑称自己是集美“不孝的学生”。

虽说课堂上的书读得不好,但他把集美学校整整六层楼的图书馆的藏书“从头到尾都翻烂了”,并且从此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短短几年时间饱读的万卷“杂书”成了他流浪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也为他后来的艺术探索打下了坚实的知识根基。

正是在集美学校,在美术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黄永玉开始学习木刻,并且很快就在《大众木刻》杂志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但好景不长,在一次打架受到学校处分后,黄永玉离开了集美,开始了真正的流浪生活。

在江西、福建、广州、上海、香港等地,黄永玉尝试过无数份工作:在小作坊做陶瓷小工,在码头上当苦力,在剧团搞舞美,在《大公报》做编辑,还在中小学当过老师。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并且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美丽的广东女孩张梅溪。

在社会大学里历练既久,他学到了一身的本领,强健了筋骨,长足了精神,渐渐地在美术界也有了名气,能靠画画和木刻生存了。虽然生活不易,但他觉得自己“穷得挺硬朗”。

黄永玉摄影:白继开

▋沈从文的“当头棒喝”

黄永玉的家族中有不少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比如曾经到北京帮民国总理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的祖父黄镜铭,比如能说出“龚璱人(龚自珍)的人品是从自己的文章里养出来的”这样深刻见解的瞎眼太婆,比如终日吟诗论文、喜欢和他大谈《水浒传》的二舅。而对黄永玉的人生与艺术产生最为深刻影响的,当属他的表叔沈从文了。黄永玉自己也曾多次提及这一点:沈从文的“人格力量、趣味和谈吐影响了我”。

作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的典型,黄永玉和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先后在同一所小学、同一个教室就读,同样是少小离家、独闯天下——“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当黄永玉开始创作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时,更是以“无愁河”命名,我们不妨将此举视为他对沈从文名篇《长河》所作的遥远的呼应和致敬。

虽然小时候也为见过这位亲戚但看不懂他写的书而感到懊恼,但随着知识及阅历的增加,黄永玉开始理解并喜爱沈从文“细腻、讲究”的文字,把他的文学当作自己精神的滋养,甚至在逃难时都带着他的书。

他的艺名“黄永玉”就是沈从文帮他取的。他原来叫“黄永裕”,沈从文建议他改名:“永裕不过是小康富裕的意思,适合一个布店老板,应改成永玉,它代表永远光泽明透。”

对于黄永玉的创作,沈从文是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