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进程的漫漫长河中,中医药是有史料记载凝结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治疗在古籍中虽有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作为现代中医学对古典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补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将古老的络病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成果相结合,创立了以“络病证治”为基础,包括“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的“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中医络病学”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络病理论转化应用成就也成为当代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对中国中医药引以为傲的贡献。
学者——勤求古训,守正创新
吴以岭院士出身中医世家,高中时便接过父亲手中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沉甸甸古书,日夜沉浸在那些木刻本竖排版的繁体字间。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医学院(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年又考取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
“经”与“络”本源于古代水利学概念,其中“经”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纵行于人体的主干,流淌着营养全身的气血津液,“络”则像是从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沟渠,是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细小分支,通过络脉构成的网络则将流行于经脉中的气血津液渗灌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处,“络病”就是这种细小的网络分支发生了病变以及由此累及人体各系统脏器的病理状态。
研究生期间,吴以岭系统学习了张仲景活血化瘀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以寻其学术渊源,下探各家以觅其学术影响,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张仲景创制的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蜇虫丸等疗效卓著的著名方药乃是《内经》络病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其中,虫类药的应用更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但自汉代仲景之后直至清代叶天士方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一络病重要病机概念后,络病的丰富内涵及临床价值并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