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届高三历史之第2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

(3)郡县制

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史料三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史论归纳]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考点2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

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③教育: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汉代儒学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

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史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史料三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秦汉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

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3.《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

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

4.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以秦朝政治制度为例活用史料分类[史料实证]

[理论阐释]

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1.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和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3.其他分类: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运用点拨]

1.有关秦朝的实物史料

[点拨] 实物史料秦铜权、秦半两钱反映出秦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措施;秦简上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秦制定《秦律》,明法度,定律令。

[针对训练]

1.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

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3.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中外关联]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