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心中的黄陂老木雕

黎世炎先生在黄陂工作生活了五十年,跑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萌发着他为黄陂文化做点实事的激情。

黄陂的老木雕是世代老工匠的杰作,沉淀着他们的心血,散落的民间作品,不知它们主人的姓名,诞生的年代。寻找它们,却是大海捞针的企盼。

为留下黄陂非遗传承的足迹,留下黄陂手艺人创作的鲜活化石,他开始寻找,不辞劳苦。数十年的珠海拾贝,每次意外的惊喜如获至宝,渐进积累,竟有一百多块,如果陈列在一起,完全可以开一座黄陂木雕艺术博物馆。

堆砌在家中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每件背后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品的题材、材料品相、艺术魅力、工匠才华都有收藏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絮语浪花,给人以启迪遐思。

让更多人分享黄陂艺术奇葩、黄陂非遗存,是他的始终追求。把这些宝贝付诸图文数码文字,编纂成书,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领略黄陂老木雕风采,这才是他的初衷。

多年的耕耘,挑灯夜战,逐一逐一将这些存世的稀罕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找到被岁月钩沉的往事,体味一种厚重,一份沉思。他打捞着遗忘,不致让那些过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在这批珍贵的藏品中,来自不同身份,不同题材,不同质地,不同年轮的作品,异彩纷呈地展示自己的风华,讲叙传奇的经历,曾经的漂泊辗转,聚焦在一本书中。

这些作品不仅有嘉庆榜眼刘彬士的题匾,还有流落民间的木盒雕琢,各种家用的装饰,大小不一参差在队伍行中。那些不知名作者的付出,卓荦才华的创意,娴熟的刀法,非凡的艺术风格,在前世今生一脉相承的谱系中,露出它们的细胞染色基因。

现存的二件张都桥木版年画,是黄陂木刻的代表作,长轩岭河东一带可谓艺术的摇篮,周边十里八湾艺术人才荟萃,印版百坊,带着泥土芳香的艺术王国,延绵世代农耕梦寐。那些门神画图,人物构图严谨,线条规整,古朴造型,神采飞扬的场面,不少是传世佳构。

魅力黄陂木雕,融汇了黄陂剪纸雕花,黄陂木雕处处都留下了剪纸雕花的互动密码。那些龙凤呈祥、渔樵耕读、龟鹤比寿,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花鸟虫鱼,山川人物的道法自然妙诣,诠释着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动力,开创着未来的光明前途。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填补黄陂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他出版了《城市的记忆——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又写出了《行走滠水》《魅力黄陂老木雕》,全方位记录黄陂。

做文化义工,做黄陂文化的志愿者,把精力投入到黄陂文化建设中来,一个外地人,如此热爱黄陂,将自己的生命与黄陂融为一体,达到比黄陂人还黄陂的境界,让我这个地道黄陂人惭愧。

最近几年,我与黎世炎合作,采访黄陂的人物,经常奔走黄陂乡村。他的执着精神,为黄陂文化奉献的自觉,深深感动着我。老骥伏枥,他毫无保留地把梦想付诸实践,撰写乡土的鲜活教材,撰写着这片土地的红色交响曲。

图:网络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