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表达,展现江南文化独特魅力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陈雨薇崔怡璇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公布推荐参评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的20部优秀群文作品,由苏州姑苏区文化馆和沧浪街道联合创排的原创群文作品——群舞《戤壁听书》、评弹与快板《小儒弄10号》入围,即将与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作品同台PK。

“群星奖”作为国家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奖,是群文系统的最高奖项,两部作品双入围背后,是姑苏区繁荣群文工作的积极作为。多年来,姑苏区依托千年古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持续提升群文创作水平,多部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赛事表现亮眼,让古城文化、苏式生活在舞台上、荧屏前焕发光彩。

把苏式生活搬上荧屏舞台

“很多人问我‘戤壁’的‘戤’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这个作品的价值体现出来了。”《戤壁听书》编导、姑苏区文化馆活动部部长薛艳不厌其烦地解释:戤壁是靠墙的意思,在苏州评弹艺术传播中有一种传统现象——戤壁书,意为无票无座,靠在书场外面蹭书听,书到中场,老板也会默许无钱买票的人进入书场,戤在后面免费听书,只为赚个人气。《戤壁听书》就描绘了底层百姓听戤壁书时的百情百态。

在薛艳看来,《戤壁听书》与其所蕴含的独特苏式生活方式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方面,《戤壁听书》把苏式生活搬上荧屏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走近它;反之,苏式生活也是《戤壁听书》成功入围的“金钥匙”。“在‘群星奖’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全国性舞台上,保持住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非常重要。”薛艳坦言,苏式生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知下或许是小众的、陌生的,但越是这样越能吸引更多人来观察它、了解它,进而获得“出圈”机会。

《戤壁听书》主创人员之一、姑苏区沧浪街道文化站副站长商庆荣介绍,为更好融入苏式生活元素,作品自年创排以来经过了多次打磨,比如在最新版中加入的两个道具——芦花扫把与藤拍,就是一次精心设计。“老苏州人对这两个物件都不陌生,而扫把与藤拍翻转过来后正好像评弹演奏中的三弦和琵琶,通过生活道具与艺术道具的巧妙融合,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无独有偶,一起入围的《小儒弄10号》,也有意融入了较多苏式生活元素。苏州古城至今保持着春秋时期建城以来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独特风貌。“在这种格局和风貌之下,背街小巷成为承载苏式生活的独特空间,小儒弄就是这样的存在。”《小儒弄10号》编剧、沧浪街道群文副研究馆员朱勤农介绍,该作品就讲述了在小儒弄10号开废品收购站的新苏州人小来,在当上大院自治物业经理后,积极化解邻里矛盾的温情故事。

让千年古城拥有创新表达

回顾梳理姑苏区群文创作工作不难发现,像《戤壁听书》《小儒弄10号》这般,把苏式生活搬上荧屏舞台的原创作品并不鲜见,已成为古城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最重要的窗口,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精华所在,也意味着无可比拟、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深谙此理的姑苏人积极将其作为群众文化创作的灵感来源、资源宝库,创作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群文作品。

姑苏区拥有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这些非遗资源为灵感和素材创作的“非遗三部曲”——《忆糖粥》《木刻春秋》《戤壁听书》应运而生。除《戤壁听书》,舞蹈《忆糖粥》展示了老苏州卖糖粥老人的“酸辣苦甜”,同时还展现了姑苏区两个非遗项目——骆驼担和姑苏叫卖;舞蹈《木刻春秋》则再现了苏州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板年画的艺术魅力和传承现状。目前,“非遗三部曲”皆已获评省“五星工程奖”舞蹈类节目金奖。

在“非遗三部曲”基础上,姑苏区又积极筹划创作以大运河文化为题材的“运河三部曲”,已完成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舞蹈《泊》以运河上泊客的视角再现姑苏文化的繁荣、交流与发展,摘得苏州市“繁星奖”舞蹈类作品金奖,并入围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终评。

数据显示,建区十年来,姑苏区群文作品累计摘得市级及以上奖项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38项,作品涉及舞蹈、曲艺、小戏小品、美术、书法、摄影等多个类别。

为古城人提供更丰富文化滋养

6月3日,“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在线上拉开帷幕,活动主办方利用“5G+AR”等技术,通过多媒体场景融合、三维制作、AE动画制作、后期特效包装等手法,让老百姓、游客等在家中即可沉浸式观看“运河三部曲”开篇之作——《泊》的虚拟实景秀,感受运河之美、姑苏之美。

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群众的欣赏、参与、创作。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