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王亚峰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三产”的融合。
乡村旅游要得到长期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解决无效供给多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增强乡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产品和要素两个方面。目前,内蒙古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供需错位等问题。如何推进内蒙古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如下:
一、以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推动形成乡村旅游品牌。
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大局,近年来乡村旅游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年年底,从全区尚在经营的家乡村旅游点的数据看,乡村旅游点分布在内蒙古的12个盟市、个行政村(嘎查)中,供给数量增长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业态规模。从质量看,截至年底,内蒙古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乡村有30个,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比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仍显不足。因而,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村、镇建设,培育形成重点村集群,以村促镇,构建内蒙古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新格局的任务十分迫切。同时,内蒙古要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游客应急服务、投诉服务等,以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途径加快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旅游品牌的形成。
二、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
年5至8月,内蒙古对全区家运营中的乡村旅游点进行调研,发现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中,农家餐饮占比57%,这表明内蒙古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仍停留在农(牧)家乐层面;休闲垂钓、民俗体验、游牧体验和农业体验等产品分别占比10%左右;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仅有的红色文化、手工技艺产品占比仅为2%;乡村非遗类产品、乡村博物馆类产品、乡村音乐、传统服饰类产品、乡村节庆类产品缺少;文旅与农牧业融合型产品,如乌兰牧骑文化与研学旅游融合产品匮乏。
因而,从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入手,减少无效的低层次供给,扩大有效的中高层次供给是内蒙古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可行途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调整农家餐饮、牧家餐饮等餐饮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比重,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将民俗、农耕、游牧文化、民间技艺等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创意中;开发建设数字化乡村产品,如数字乡村博物馆、数字乡村图书馆、乡村数字化文创产品等;增加文旅与农牧业融合的新业态供给,如将农业科技园、马头琴艺术村、乡村乌兰牧骑演艺体验馆、游牧生活空间生产场景等项目融入研学产品,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
三、加快完善促进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业、就业机制。
在内蒙古的乡村旅游点中,农牧民参与就业的有家,农牧民就业人数约为2.4万人,农牧民就业人数在每个单位平均为14人;农牧民就业人数与所在村总人数相比,总体占比偏低,占比最高的为13.72%,最低的不足1%,而当地农牧民是乡村旅游供给侧最重要的主体性要素。
澳大利亚学者墨菲(Murphy)曾提出,把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作为一种社区活动,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这一观点已成为全世界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识。农牧民是乡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参与程度关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因而,激活社区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
内蒙古应把加快建立、完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就业、创业机制,作为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一些乡村推出了返乡农牧民从业、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培训政策等,鼓励农牧民返乡创业。
四、系统性培育地方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品牌。
地方特色文旅产品包括特色食品、特色娱乐、特色餐饮和特色住宿产品等,供给类型多样。内蒙古的特色食品以传统农牧区食品为主,但在乡村旅游点的餐桌上,传统的诈马宴、驼宴等数量较少。骑马、射箭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运动项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内蒙古特色餐饮如农、牧家餐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现实中,同一地区不同乡村的餐饮产品几乎雷同。虽然也有内蒙古特色的住宿形式,如蒙古包、民宿、木刻楞、火炕等,地方特色鲜明、种类多样化,但整体品牌效应并不明显。
从特色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食品类产品应与地方传统文化体验相融合,逐步升级换代;娱乐类产品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避免同质化。内蒙古应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实施“一村一策”“一点一品”策略,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保留乡村特色。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各盟市基础设施投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足。如截至年底,在道路联通方面,3.84%的村中未联通主要道路;道路铺设、硬化方面,7.73%的村中道路未硬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方面,32.74%的村没有污水处理系统;26.80%的村部分覆盖互联网,1.75%的村内未覆盖互联网;40.60%的村中没有停车场;3.84%的村中没有旅游标识牌。但餐饮设施和旅游厕所的建设整体来看,还是比较完善的。从基础设施供给看,区域内盟市间发展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千篇一律,城市化的影子越来越明显。
内蒙古应保留乡村的乡村性、自然性和文化性特征,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以农、牧为本”和“以乡为魂”的理念,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环境协调一致,文化符号提炼与乡村环境一致,保留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
六、注重文化软实力对于乡村形象的提升作用。
内蒙古应加快培育乡村牧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农(牧)文科旅融合,不断培育乡村绿色生态形象、乡村诗意形象、乡村民族团结形象、乡风文明形象、乡愁文化形象、村民友好态度形象、村民返乡创业形象等。围绕旅游六要素,依托乡村独特的地域资源环境,提炼乡村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凝结为乡村的文脉要素并得以展现,为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