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一月《新华日报》刊登的《抗敌儿童画展特刊》。
王琦的黑白木刻作品。
用自制木炭条画画;步行一夜到国泰电影院看话剧;举办抗日儿童画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9月2日,重庆育才中学公布了一批珍贵档案文献资料,揭秘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生动而鲜活的史料给当下艺术教育带来不少启示。
著名画家曾在重庆任教
这批档案文献史料是育才中学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历史档案馆、云南省历史档案馆等处收集而来的,充分展示了以育才学校为代表的抗战时期重庆儿童美术教育特色。
这些档案文献史料中,有一部分是抗战时期美术大家的作品,其中不少与重庆有关。例如,著名版画家王琦在年创作的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展现了重庆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及重庆人乐观豁达的个性。
“不少艺术大师当年都曾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介绍,年7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不久学校迁至重庆合川县古圣寺行课。育才学校共设立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7个组。先后聘请了陈烟桥、许士琪、汪刃锋、刘铁华、张望、王琦、梅健鹰等一批大后方的著名画家任教。绘画组首届主任陈烟桥,是年应陶行知邀请来渝创建育才学校的教师之一。
“学校创办初期,绘画组的教学设备大多是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王志昆称,那时学生没有画笔,就将柳枝剥皮晾干,放在洋烟罐中,铺上沙,用火慢烧,画画用的木炭条就做成了。
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热情不减。育才学校第一批学生、中央美院教授伍必端回忆,年的一天夜晚,陶校长看了一出叫《安魂曲》的话剧,十分感动,便通过书信邀请全体师生去重庆看这出话剧。
从学校到重庆有多里路,学生们连夜出发,步行前往。第二天上午抵达时,陶校长和育才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们洗脚、挑脚上的水泡、搽药。晚上师生们去国泰电影院看话剧,过了“一把瘾”。
两张课表展现教学特色
在这批档案史料中,一张当年各组学生的文化课表和一张绘画组的专业课表特别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