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心有群复古者活态传承木刻技艺

距离新街口不到两公里,有座古朴庄严的建筑——金陵刻经处。这里向来清静,大门一关,就将尘世喧嚣隔绝在外。“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遵循原生态手工刻印传统,活态传承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精髓,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刻经处佛学研究室工作人员吴晓波告诉记者:“像佛经、名著这样的经典、书籍,需求量大,成书前就经过校阅,出版后不需要改动且重印率高,适合采用雕版印刷;而报刊、家谱等具有时效性或一次性出版的读物,采用活字印刷,想用什么就一个个拣字块、拼版、印刷、卸模,就不用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了。”

吴晓波表示,木刻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版面,比起活字印刷制作的更加典雅、美观,富于艺术性;比起活字印刷书本,更加整齐、匀净、连贯,又有一种手工技艺的艺术韵味。木刻雕版印刷书本版面显得规整庄严,且纸质柔软,字大悦目,版式疏朗,非常适宜于喜欢佛学的人端坐诵读。诵经是佛教一种特殊的修持方式,这种修持方式最合适的经本样式,就是金陵刻经处刻印的这种线装宣纸方册本。

据了解,“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由雕刻、印刷、装订三大主要流程构成,包含写样、上样、刻字、修版、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二十多道工序。工匠优选棠梨木为雕版原材,以刀为笔,潜心镌刻,松烟为墨,于宣纸上反复擦印、揭下,“三分脚子七分头”,全凭目测,最终以竖排线装方册成书。所刻经文皆用繁体老宋字,结体严谨,寓变于正,版面齐整,刀法洗练。吴晓波说道:“老宋体不仅字型方正,规矩深严,而且雕刻的速度更快。如今通用的宋体、仿宋体,大多是从老宋体演化而来的。”

来到刻经处的非遗工作室,记者看到,单色印刷之外,还有色彩丰富的饾版印刷。套色即将一块版分成多个部分,多种颜色分次、分色印刷在一张作品上。吴晓波告诉记者,由于版面是一块块地分块印刷,需万分注意分次印刷时的位置,防止歪斜错位。

而颜色交错,无法分块印制的作品,一般先印浅色,后印深色,一层层覆盖。民国时期,套色技艺日趋精湛,甚至能够模拟出水墨晕染的效果,“要做出水彩画的效果,套色更加复杂,分步刷的次数更多,位置也要不停变换”。比如,第一次刷整个版的色,第二次减少一部分刷,第三次再减少,一层层铺上。

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刷这么多次,纸张不会洇墨吗?”“不会,在印刷之前就会按照成品要求选用专门的纸张。”吴晓波解释道,“制造纸张的时候就要按照印制方向考虑主要原料配比,晕染对纸张的要求很高,如果需要晕染的地方多,甚至还要调整纸张抄造工艺。”

“提上毛笔,蘸上墨”是我们对书法的印象,其实书法类的作品也能用雕版呈现。悬挂在门口的还有一幅书法作品,落款为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正当记者欣赏作品时,吴晓波说:“这幅作品是萧娴书法的雕版印制件。”他向记者介绍,这类复制作品,会尽可能地还原书法样貌,雕刻的刀法、墨色的调制和印刷环境等,都会根据原作情况考量。譬如萧娴原作中“花”收笔处的飞白,就是刻版时有意多刻画的几道深重的纹路,一层层铺色,远看近看都让人以为是书写时墨色由浓转淡,湿笔到枯笔的由湿变干,加之印刷使用了做旧纸,就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

时至今日,刻经处仍长年不间断刻印佛经古籍,如同一所“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凝聚着中华匠人敬业与专注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呈现出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

(江南时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张梓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