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富水河滋养了庐陵文化,河畔有一个古老、神秘的村落,它就是渼陂古村,以其厚重的历史、古老的赣派建筑群、璀璨的雕刻艺术及可歌可颂的红色文化,开始吸引游人的目光。
渼陂村位于青原区文陂乡,其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渼”,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河,“陂”,指的是河岸。然而这个村名却是个“舶来品”,它原在千里之外的陕西韩城夏阳,杜甫去过这个地方,写下了《渼陂行》。后来渼陂梁氏为避战乱,举村南迁,走到这里便不再南下了,由于这个地方也坐落在河岸边,所以沿用陕西的“渼陂”作村名,借以怀念故土夏阳老家。
不得不服梁氏会选地方,江西的渼陂村地处庐吉泰三地的交汇点,又有富水河、渼水河两河相夹,凭借发达的水运和独特的位置,迅速走红,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上的店铺已鳞次栉比,小者以作坊起家,在村里设店开铺,经营主体多样,既有独资,又有合伙,店铺多达一百多家,经营商品齐全,从粮食、棉花、布匹、食盐、陶瓷等国货,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等洋货,大者则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富水河上千帆竞发。大户人家还开有钱庄、当铺,无所不有。到了清光绪年间更是不得了,富豪遍地,形成了江右帮,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富足热闹达百年之久。
先民有钱了就建房,炒房地产,房屋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折射出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也记录着这块红土地上的沧桑岁月。
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全是明清赣派建筑,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正反映了它的原汁原味,村里没有不协调的改建扩建,也缺乏商业气息,明清时期建的房子大都保留下来了,原样完好的有栋,其中有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古街,有以国保文物“永慕堂”为代表的古祠7座,每栋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古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街巷,在巷子里穿行如果没有导游带领,可能会迷路。
那条主要的商业古街不叫渼陂街,而叫陂头街,呈S型,走在悠长的古街,众多古老店铺林立街旁,“悦来客栈”、“永泰药房”等招牌字迹依稀可见,地上的车辙印也印证了当年这个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古村的繁华。
当年古街上的一些店今天还开着,不过有的是店主换了,有的是货架上的商品换了,富龙我看到了梁必愈艺术工作室,看到了红木精品馆,也看到了几家小食品商店,进店的顾客很少,喧哗也少,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两旁店铺还是那时的砖木瓦房或木板门结构,尽管风雨不断变迁,但从这些店铺的痕迹中,仍能想象出昔日渼陂的繁荣热闹。
行走在古村,穿梭在千米长的石板铺成的巷子里,如同穿越到了旧时代,一切仿佛变得慢了起来。
看着这些老旧板壁,似乎闻到了童年时期潮湿的霉味,熟悉又亲切,这是一个可以让人自适心安的地方,应该多来走走才对。
把这么多古建筑留住了,是当地人最引为自豪的事,我们外来人走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古建筑贋品,在村里转悠就像走进了露天古建筑博物馆,从一扇扇破旧的木板门窗缝里,能听见古人的呓语。
与岁月一起老去的,除了年华,还有古村;与流水一同逝去的,除了落花,还有繁华。
来渼陂,找回你的童年回忆,抽陀螺、滚铁圈、丢沙包,重温儿时的快乐。
如今的小孩也都吃过爆米花,但见过这种爆米机的没几个,每当师傅用脚踩一下压力,在即将响起一声“嗡”、我们赶紧用双手捂住两个耳朵时,便是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刻。
渼陂古村挂着许多灯笼,造型各异,仿佛在举办一场灯笼艺术展。
奇葩的是村中有栋房子与四周的建筑格格不入,太违和了,跟当年上海滩的房子很类似。
行走在古街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电影中熟悉的地方,那就是《闪闪红星》里潘冬子翻米牌的店铺。不过,无论是“今日售米”还是“今日无米”,全凭游客的兴致,翻一翻,拍个照,哈哈。
在渼陂古村,不止有《闪闪红星》,还有《决裂》、《山重水复》、《井冈山》等一大帮剧组来拍摄过,有的影视剧你看过,人们又把这里称为“电影村”。
以我的认知,文昌阁应该是新建的作旧建筑,是古村的一个例外,正巧有一帮小学生在台阶上不认真地写作业,很应景。
万寿宫在古街的一头,宫内的中央有个戏台,古时万寿宫还开设有赌场,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最吸睛的是村里的“翰林第”,也叫永慕堂,一度为红四军总部旧址。这幢建筑始建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古朴雅致,雄伟壮丽。一对很萌的石狮子把守着门口,大门上高悬“翰林第”匾额,祠堂飞檐高挑,是三进的砖木结构,彰显主人的富有和地位。
渼陂古村更多的是亲民、接地气的建筑,门前的院墙上爬满了藤蔓,细看之下还长有青苔。
时不时地遇见满是青萍的池塘,歪脖子大树,田园风扑面而来。
富水河环绕村庄,渼水河自南而过,河边有栋造形奇特、大门朝向违背常规的房子,这是主人不放过一寸土地的节奏啊。
河岸停靠着几只竹筏,河中划着一只,竹筏上的游客在放飞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