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隧道看黑河丨老家往事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

原创黑河广播电视台亲亲黑河

(第30期)

老家往事

图/文:曹明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家,心里都装着自己的老家。对老家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和记忆。说起老家,一定会想起老家夕阳西下时的炊烟袅袅,想起渐渐远逝的老屋、老院和老街坊,想起一同玩耍的小玩伴,想起小时候饭菜的味道......

多年前修建的铁皮房盖大青砖平房,年被动迁

百余年的老木头垛(木刻楞),也是黑河最后一栋木头垛(木刻楞)房子。它位于黑河西部老幸福四队院里,这里也曾经是一位大户人家,当年四周有许多建筑和商号都是这户主人的。在旅俄华侨纪念馆中展出的木刻楞窗户板,就是在拆房之际我收购下来的。因为这是黑河最后的木刻楞窗户板,所以十分珍贵。

板加锯末子房子,看它立在房头在大门垛子,就知道百余年前这也是一个大院

我的老家黑河座落在黑龙江边,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边陲小城,这里既有外国风格的欧式老楼房,又有欧式风格的木刻楞和欧式砖瓦平房,还有为数不少的中西合壁式的板加锯沫子铁盖平房。但不论是楼房还是平房,从里面到屋外的小院,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洁有序,不论生活状况如何,每家都是窗明几净,屋里都养上几种花,生活气息浓郁。

老家整齐的小棚子

来煤了

那时的黑河除了少数房屋有小锅炉供热以外,绝大多数人家是用木头柈子和黑河附近小煤矿采出来的褐煤来取暖做饭,所以住平房的每家每户都有煤棚子和柈子垛。一般是男人把大块的煤在煤棚子砸成小块备用,木头柈子用锯锯短然后再劈成小条码成柈子墙。每家一般都有几个棚子,分别是装屋里装不下的或不常用物品的小棚子,老人一般也叫它俄语名字“别拉沙”或“暖巴篱”,有专门装煤和装木头柈的小棚子,也叫偏沙(shà)子,同时还可存放自行车。院里虽然大多是土地或用砖铺成的砖地,但也都是扫得干干净净。院里基本都有排水沟,下雨一般不会有积水。

还记得老家天棚地板木隔断和刷油的炕吗

黑河老家的屋里更是温馨和令人愉快,条件好一点的屋里都是木制天棚和木制地板,全都用油漆油的能照见人影。条件差一点的也是用石灰掺沙子抹墙。但有一样是不成文的一致,那就是每家每户清一色的用石灰水刷墙,还在石灰水里加上少许的靛蓝。现在我国住户屋里大都是用乳胶漆或墙壁纸来粉刷装饰墙面,石灰水早已远离室内粉饰行业,不知石灰水为何物。其实石灰水就是到石灰窑买来生石灰浇水发生反应(泛石灰)变成石膏膏,再按比例加水调配适中后刷在平整的墙面上,使屋里显得明亮洁净。当时黑河有专门从事刷墙的工种和从事刷墙的专业人员,但做这个行业的基本上都是俄罗斯女人。这些专门从事刷墙工作的俄罗斯女人她们很有特点,一般是扎着花头巾,身穿长裙和长筒袜,脚穿一双老旧的皮鞋,一手拎着“伟达罗”,一手扶着扛在肩上的长把草根刷子,行走在大街小巷。这些“专家”们会把石灰水调配得非常得当后,再十分均匀地刷涂在墙上,这在当时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道风景。

这是年代的一个男孩子在自家的院子里拍张照片,不料把一个小伙伴也拍了进来。他们就是在身后的院子里弹溜溜,打布子,踢合子,与小伙伴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那时黑河老家邻里关系非常好,孩子们很团结。女孩子围在一起跳皮筋、打布子、翻绳、“咬菇茑”、“翻嘎啦哈”、踢毽子。男孩子在一起弹溜溜、打钢丝枪、上房或上树掏家雀、打嘎、在路边捡几块小石头子就地“走五步”或下五子棋,还有“扎关刀”。男女孩子在一起玩“石头剪子布”“藏猫呼”、“摔泥娃娃”、“打喇叭兜”、“推轱辘圈”、“撸榆树钱”、丢手绢、夹布子、踢合子(跳格子)、秋天有时上山看小兴安岭风光,找几个小伙伴进山采榛子,采蘑菇,采嘟柿,采臭李子和“一把抓”。冬天还打滑板,有的同学还有雪刀或冰刀,有时几个小孩还一起过家家。

这是一张年代初四个老街坊的合影。前面两个年纪稍大,穿的是带大襟盘扣蓝褂子,头发是向后盘起,后边年轻一些的两人穿的是当时比较现代的对襟小褂,梳着齐耳短发

我们小时经常学雷锋做好事,主动携老扶幼,慰问军烈属。冬天放寒假同学们都积极积肥,有农业社的人统一收统一堆放,有、、斤的积肥票,开学交给老师。有的学校还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共同进步。那时的男孩子们有时也打架,但早上打架晚上就和好在一起“藏猫乎”了。谁家要是缷来一车煤或柈子,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一拥而上一会就都被帮助搬到煤棚子里。孩子们玩到吃饭的时间,家里大人出来喊一声“吃饭了。”孩子们也都很自觉的各自回家吃饭。白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的姥姥奶奶们就三五个凑在一起叨家常,操着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的方言,通报各阶层各渠道各家的各种真假大小消息。

胡同

小后院

那时家里吃的粮食是黑河周边农业社打的,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粮食本身天然的味道香极了。蔬菜瓜果也是郊区农业社种植的,在兴安街建有一个露天“综合市场”,专门向市民出售时令蔬菜和水果。红红的“洋杮子”、顶花带刺的小黃爪、绿色红色的大青椒煞是馋人。灶坑里烧出土豆的香气直扑我们的鼻子而来,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一生的味蕾记忆。有的人家还想方设法养一头猪,到年根时能吃上正宗的杀猪菜。

这个院子不大,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有看家的狗,院里和屋里养有盆花,门口有洗澡用的铁皮浴盆,窗前有大酱缸,有柴火墩,老妇人腿旁边还有一个鸡窝,是一个典型的百姓人家

这是一户人家的过道,柈子劈的很细,码得也很整齐,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很干净利落的人家

小时候在老家的生活总是那么惬意,早上能听到雄鸡高叫,晚上能看到炊烟袅袅,天蓝得深不可不测,云白得让人充满遐想。生长在黑龙江边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在水里扑腾几下,水性好的游上大流二流还能顺便捞些柴火,尤其是在木排上扒树皮码在江岸上一垛一垛的,那可是一道风景。

用爬犁拉柴火的人

截柈子

小时候的冬天十分寒冷,过冬需要足够的烧柴,那时的男人们到冬天几乎都到山里拉过柴火,如果谁家里有一辆两轮手推车那可是让人羡慕的事情。家里没有手推车的就在下雪后用爬犁拉,那时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拉着柴火吃力行走在回家路上的人们。

年代在自家门口的几个小伙伴

记忆深刻的顶数老家过年,尤其是孩子们盼望着吃上饺子,三五成群地去看放炮放花,跟大人要一根糖葫芦或来根冰棍。白天扭大秧歌的队伍一波接着一波,小孩子们跑前跑后的跟着走跟着看,乐此不疲。

秋天果子熟了,爬到自家院里的树上摘几个果子吃

打爬犁是冬天孩子们的一项快乐的活动

那时上小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天都能与小伙伴们一起听老师讲课,一起踢足球,一起唱歌,下课一起玩老鹰抓小鸡。那时学校体育器具也很丰富,主要有秋千、“压悠秋”沙坑跳远,还有单杠双杠、浪木、四人蹦,冬天学校浇冰场。上学和放学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回家,不用家长接送,下午有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做作业。冬天经常有同学穿着滑板上下学。

马上就要拆迁的小楼和恋不舍的孩子们

老家的事,老家的人,老家的往事老是讲不完。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就是老家精神,老家的精髓,就是老家之魂!

年代老家的酒家

老家是一种情怀,老家是一种美好,老家是一种梦境,老家的往事是一种回不去的奢望。时间没有暂停键,光阴无法做拷贝。时间就像黑龙江里的水,在不觉间见行见远无情的流逝。

金色童年

老家在变,住在老家和离开老家的人也都在变,但老家往事已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

儿时攀爬的老柳树仍旧在村头等我,

奔腾的黑龙江水依然在家门前流过。

当年的小伙伴在树下早已不再嬉戏,

走遍世界心中从未失去村头这角落。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原标题:《时空隧道看黑河丨老家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