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SpecialList.asp1.仙岩洞仙岩洞位于衢江区樟潭街道金仙岩村红星自然村南岩洞中,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岩洞洞口宽25米,深22.3米,高5米,洞内面积约平方米,洞壁上留有50余块摩崖题刻,现存有文字的题刻39块。从这39块题刻中可以看到:29块题刻有确切纪年可考,唐、宋、明、清各代均有;题刻的字体风格迥异,体势各异,楷、行、草、隶、篆书等俱全;题记内容丰富,大多是当朝官员和著名文人的笔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有记载北宋朝廷官兵镇压以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题记。仙岩洞摩崖题记分布密集、数量众多,字体齐全,这些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字迹模糊不清,很难辨认,有少数石刻随石壁风化剥蚀。题刻延续的时间长,且大部分有确切纪年,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民国《衢县志》寺观中记载:“住僧以岩为寺,后洞门外扩建禅宇,称仙岩寺,旧名岩院。北宋皇帝宋神宗赵顼于熙宁元年赐‘寿圣仙岩院’匾额”。从石刻来看,年代最早的是德宗李适建中年间(—)所书,最多的为宋代,因为这与中国宋朝的佛教文化空前繁荣,仙岩洞僧人众多,香火鼎盛有关,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2.天后宫位于衢江区樟潭街道樟树潭村下埠头自然村,临衢江边而建,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衢县志》卷四记载:“天后宫……,一在城东十五里樟树潭,嘉庆八年()建,系均汀帮傅姓主之。”天后宫占地面积为.02平方米,分布面积平方米,大门外墙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全部以砖雕镶嵌,图案极为丰富,外墙明间二楼有“天后宫”三个楷书砖雕大字,中轴线依次前厅、天井、中厅、后厅,从后厅西次间经过廊进入偏殿,偏殿坐东朝西。妈祖,原名林默,公元年诞生,是沿海地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天后宫是福建商人为供奉天后娘娘(妈祖)所建,全国各地有很多天后宫,其建筑形式各具特色。该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特别是前厅、后进、偏殿,依旧能看到朱红断白,从砖雕、木刻中可以看出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民间历史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3.黄甲山塔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黄甲山自然村,又称孟家塔,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明万历元年(),万历三十九年()重修。民国《衢县志》上记载着主持建塔者的名字:“兵道曹栋、郡守韩邦宪创建。万历年间,郡守洪纤若重建。”是六面九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1.9米,底层壁体厚1.2米,塔室直径3.29米,座基须弥座式,底层西南面辟壶门,可进入塔内,门额上和第二层塔西南面,分别有“双塔耸秀”和“砥柱凌霄”楷书,字迹均已模糊,二层以上每层三面辟有壶门,方向各自错开,各层叠涩出檐,每面檐下一斗三升拱两攒,整体完整,塔顶相轮向北倾斜。黄甲山塔它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造塔艺术的成就,还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4.葱口洞穴遗址位于衢江区上方镇龙祥村,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葱口洞穴遗址由葱洞及观音洞组成,葱洞遗址位于上方镇龙祥村葱口自然村,距离该自然村西东方向约米处,洞口宽约3米,高4米,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观音洞遗址地处龙祥村葱口自然村西南方向米的无名小山,洞高约4米,宽约14米,进深18米左右。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发掘总面积约60平方米,出土较多的动物化石。葱洞、观音洞遗址洞内出土陶片等遗物表明该洞穴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距今约年前后,正是根据这一遗址的出土文物,将衢州市的历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有着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5.小湖南廊桥位于衢江区湖南镇湖南村,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焚毁后重建。是座单跨伸臂式木梁桥,全长25.5米、宽2.85米。廊桥横跨于村西南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而过的湖南溪上,两岸采用当地的河卵石砌筑成驳岸,在驳岸上用纵四横三排列的圆木作二层向溪心悬挑,以支撑圆木桥平梁,平梁之上铺设木板桥面。之桥上架以七间五檩四柱廊屋,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廊屋两边设坐板,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两侧各檐柱间设直棂栏杆,栏杆之上施工字纹花格窗。唯廊屋正中间东面设神龛二座,西面栏杆之上装饰成三连壸门。桥廊南端建有桥门屋。桥门屋坐北朝南,七开间后檐骑廊式二层楼。明间为上下廊桥的通道,后檐骑廊之上屋面与桥廊屋面直角相交,前檐墙中辟券门式桥门洞,门洞上方墨书“固吾圉”三个大字,明间东西两缝前后檐柱与中柱间设拼合板门,门内次、梢、尽间原为店铺,现已改为居室。桥门屋前檐为青砖空斗墙,后檐各檐柱间设砖砌槛墙。小湖南廊桥桥南为通往乌溪江山区腹地和江山、遂昌等地的古驿道,是衢州市区进入九龙山腹地的必经通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浙西地区现存不多的古廊桥之一,对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价值。6.西山寺位于衢江区大洲镇后祝村大茶园自然村乌巨山半山岙中,又名西山乾明禅寺,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由山门、前殿、正殿、附属屋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通面宽12.5米,通进深9米。悬山顶。七架前后双步,五花山墙,鼓形柱础。殿内有古代石水缸、石水槽、和尚缸、古罄等可移动文物。西山寺多次易址,始建于梁天监三年,元代寺毁,明初重建,清同治元年()开藏法师建“园通宝殿”,民国三年()洪莲法师重建“披罗殿”、“地藏阁”。西山寺在寺院建筑中具有代表性,就如一部历史文化遗产实物档案,成为我区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见证。7.巽峰塔位于衢江区杜泽镇杜五村塔山顶,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衢县志》记载,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6.6米。花岗石须弥座,底层北面壸门可进入塔内,以上各层三面形窗,第七层为假窗,各层腰檐用菱角牙子叠涩出挑。年5月18日,因自然灾害引发倒塌。年7月,巽峰塔采取按原址保护性修复,将保留底部原塔,塔身依靠6根柱子支撑,高度和层数完全按照原样恢复。8.万安桥位于衢江区莲花镇莲东村桥头自然村村东,9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原为石板桥,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七年(),后被水毁,据民国《衢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重建。万安桥呈东西走向,横架于芝溪之上,东西两边台阶长各10.5米,宽4.4米,桥六墩五孔,拱圈采用纵联并列分节法砌置,桥面原用花岗石平砌。望柱望板已毁,台阶已非原来面目,拱圈跨度为13.4米,第三拱圈下有捐资建筑桥梁的名字。该桥两侧分别有楷书阴刻“万安宝桥”四字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9.余氏民居位于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上村号,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是余氏太公余汝魁于道光年间建造。根据破石《余氏宗谱》记载:“汝魁,行十八,道光十七年,钦赐八品议敘陞授总藩理问厅。”余成吉民居坐东北朝西南,分布面积.0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9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前厅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梢间梁架均为穿斗式。中天井左右两边为南北厢房,天井用长条石铺设。后楼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梢间梁架均为穿斗式。闺楼位于主楼对面,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五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门顶及二楼顶部正面都有“卍”字形窗格,牛腿雕刻简单。该建筑占地面积为55.5平方米。余氏民居建筑保存较好,布局严谨,规模较大,主体构架保存原貌,雕刻精细,特别是闺楼建筑目前在衢州很少见,具有完整的形制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该村已有多年的历史,唐朝时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考上进士的有7人,举人15位,贡士26位,七品以上官员近百位。仅明一代,破石就出了4位进士。余贞为给事中;余敬为福建道监察御史;余国宾任江西按察使升右布政使;余懋中为御史。这些建筑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反映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