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
年12月25日,当南国湖北爆发辛亥革命的时候,北方的山西灵石郝家掌,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小村,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著名的艺术家力群。
力群的二爷爷是当地有名的乡村画家,幼年的力群便从二爷爷这里得到绘画启蒙。跟着二爷爷除了学习具体的绘画技术以外,力群还听到了明末清初书画家傅山的故事,以及民间演绎附会的古代画家的故事。11岁时,力群画事已大有长进。村里人见到他的画,都夸奖说:“真是门里出生,自带三分。”这“门里”当然指他的二爷爷。二爷爷听后十分高兴,又为他画了许多范帖,让他临摹。在二爷爷的引导下,少年力群已能画扇面、写春联了。
郝家掌,一个“掌”字,尽显其小。这个巴掌大的小山村没有束缚住力群的理想。
小松鼠
年,15岁的力群离开山乡,来到省城太原,考入成成中学。他与同学们游览了太原市郊西南的古建园林——晋祠。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楼阁殿堂、亭台桥榭,令他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美术老师赵延绪是山西美术界最早的留日学生,以其水彩风景享誉太原。力群在艺术上的才华引起了赵老师的注意,他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向赵老师请教。赵老师耐心地指点着他,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领路人。之后,力群得空便背着画具,四处对景写生。巍巍吕梁任他剪裁,蜿蜒汾水任他描绘,他那举止、神情,已俨然一个挥洒自如的小画家了。
年7月的一个清晨,力群辞别师友,离开太原,满怀着希望,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力群来到杭州,正是盛夏时节,美丽的西子湖以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装,迎接着来往的游人。力群完全被这美景陶醉了,从此,雨后的苏堤,初秋的孤山,晚霞辉映的白堤,经常会有一个19岁的北方青年,凝望着南国山水,支起画架,陶醉在艺术的殿堂里。
“九一八”事变惊醒了他的艺术梦。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他与同学组织了“木铃木刻研究会”,并在“左翼美术家联盟”的领导下走上了为拯救祖国和人民而艺术的道路。
鲁迅像
力群买来了木板,请当地的铁匠打了木刻刀。他手握刻刀,吃力地在木板上移动,终于刻出一块乍看好像被蠹虫啃噬的朽木,但滚上油墨印出来,便是一幅黑白分明、轮廓明晰的版画。他用一把刻刀和一块木板,证明了简单平实的技艺也可以创作出有力、动人、不俗的作品。年的版画《病》正是用卧在床榻上的病人那茫然的眼神和干枯的手,深深刻画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
病
年8月底,力群回到太原,把创作的视点一如既往投向底层人民的生活。不久,他在太原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品有木刻、水彩、木炭画、中国画共73幅。尽管他的技法还不够成熟,但作品的内容新颖感人。一些具有左翼思想的人参观了画展,在留言簿上写道:作品内容进步,与人民生息相关。
上海“八一三”抗战中,力群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六队”,并以战斗的姿态创作了《抗战》《受难的同胞》《这也是战士的生活》等一系列木刻作品,他以洗练的刀法、简洁的造型,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场面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从左往右《这也是战士的生活》《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