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普洱学院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对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自年3月获批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以来,普洱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从师范专科学校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之路。

凝魂聚气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征程

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如何发挥最大效应?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普洱学院党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把握“抓党建促发展”的主旋律,以党建引领办学方向,凝聚师生人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学校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提高科学谋划能力相结合,与真抓实干相结合,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施“十大育人”工程,将党建工作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实践利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拼搏奋进、无私奉献”精神状态和“用心用力、认真扎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校党委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基,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基层党建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务”与“业务”有机结合,建立“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体制机制,积极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党建领航,梦想飞扬。8年来,通过党建引领,学校有力地促进了师生观念“强”起来,干部作风“实”起来,干群关系“好”起来,党内生活“严”起来,教育教学环境“优”起来,师生力量被凝聚在鲜艳的党旗下,普洱学院办学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于年成为云南首批转型发展试点的三所高校之一;年被评为云南省三风建设示范学校、云南省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单位,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院校;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年被评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院校;年被评为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顺时而动助推学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变

本科教育刚刚起步,专科教育亟待升级,转型发展的路该怎么走?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普洱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果断调整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从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按照“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开发办学、开创办学”的思路,确定了“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特色立校”的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民族文化研究、区域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走上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培育重点特色专业,构建起涵盖9个学科门类42个本科专业的专业体系,重点打造美术学、历史学、园林、酒店管理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推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校紧紧抓住应用型这一关键要素,开展基于领域研究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建设,进行专业必修课“2+1”课堂教学改革,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个,将技术研究成果、岗位工作案例、执业资格标准等纳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改变过去“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模式,构建起“实践中心、学生中心、能力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年对门本科课程进行评价,合格课程门、优秀课程69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普洱学院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新思路、制定发展新举措,突出区域服务功能,带动应用型示范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初步构建起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一批支撑服务产业的特色学科及专业,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强化,以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学生有发展的一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以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为使命,根植西南边疆大地,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方面闯出了一条路子。

彰显特色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担当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对普洱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升本以来,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位置、找机会、抓机遇,初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校地、校企良性互动”的办学道路。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省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围绕普洱市“4+4”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智库平台作用,建立教育部老挝国别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智库平台3个。与普洱市联合举办4届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协助普洱市获批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重大项目,带动农民每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5亿元,产业综合增加值77.88亿元。作为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普洱学院还参与起草普洱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参与论证《普洱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立法工作。

根据就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建立了对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管理优化机制,规划和设置了生态学、民族学、汉语国际教育、缅甸语、泰语、老挝语等专业;对接云南省重点打造的八大产业及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等“三张牌”,初步形成了对接产业的专业结构。学校建成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学、美术学、园林、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等5个省级一流专业,老挝语、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与营养教育、茶学等9个特色专业,较好地支撑服务了当地的重点发展产业,与云南八大产业、五网建设较相适应,尤其是同普洱市四大产业基地、四大新型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较相适应。瞄准学科优势和地方需要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培育积累了“一种组合式普洱茶发酵器”“普洱茶蒸压工艺自动化控制系统V1.0”等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应用前景广阔,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普洱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初步形成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办学合作,学校相关本科专业同普洱市9县1区以及40余家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有效开展了校外实习基地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设计、教育教学人才共同培养、毕业生共同推荐就业的六共一体模式创新与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使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成了以“中科院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实践教学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产教深度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以“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的校政合作、产教融合为一体的校外双创基地。

激发动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普洱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学科优势,积极联合普洱市政府、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打造文化、科普和地方文化传承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的新局面,提升学校公共社会服务水平,成为滇西南重要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

普洱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主要固定陈列展示普洱本地艺术家绝版木刻40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文献资料,展现绝版木刻独具艺术魅力的表现技法,成为普洱绝版木刻的传承中心和推广基地。普洱学院建立的地方民族艺术博物馆,主要收集我市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诸多门类艺术的实物、图片、文字与影像资料并进行展示,以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歌舞艺术、民族建筑艺术、民族宗教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五大类开展对普洱地方民族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对本土民间艺术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普洱市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脉络,以人类学艺术学的理论观点,探寻我市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是云南高校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科普教育馆。展厅有亚洲象3头,小熊猫等动物标本33种共34件;有中国结鱼等鱼类浸制标本15件;有猕猴等动物骨骼标本6件;有昆虫标本19盒;有灵芝等实物展柜7个。作为普洱市重要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已接待国内外观众5万余人次,参观团队余场,取得了较大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年11月,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被云南省科技厅命名为第十二批“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整合力量拓展研究领域传承创新民族文化

普洱学院成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拉祜族研究中心、佤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和普洱民族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搭建普洱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组建边疆民族地方社会治理团队等科研团队,整合研究力量,跨学科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加大对边疆安全、跨境民族、普洱民族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生态学、民俗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生态养生、民族传统医药开发、茶马古道文化和民族艺术等课题研究,为地方民族理论研究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普洱学院学报》设立了“佤族文化研究”“拉祜族文化研究”“绿色发展研究”等专栏,致力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与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签订了“1+1+1”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依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共同举办民族团结学术论坛,为推动云南省建成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充分依托普洱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专业特色,艺术类专业组织师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艺术采风活动,参与地方民族艺术调查、收集整理、陈列展示、绝版木刻精品研究推介、艺术展演、文化交流各项工作和课题研究,以民族宗教艺术、民族建筑艺术、民族服饰艺术、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和民族工艺美术五个主题板块展开田野调查,推进普洱民族鼓乐舞研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普洱民族鼓舞》《绝版木刻艺术赏析》等地方性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技艺的认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学校通过宣讲阐释民族政策理论及地方民族文化,深化师生学习认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抓手,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鉴赏》《云南民族文化地理》《云南民族文化概览》《地方民族文化》等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校组建“普洱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创新研究”团队,加大对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理论研究,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民族团结园合作,建立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普洱学院民族团结博物馆,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教育教学体系。

扎根边疆打造国门大学的“普院样本”

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域特点。凭借区位优势,普洱学院将国际化办学列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国门大学建设,综合协调推进,打造了“国门大学”的“普院样本”。

普洱学院与云南驻老挝商务代表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通过云南驻老挝商务代表处向老挝中资企业积极推荐学校的老挝留学生和中国毕业生到老挝中资企业就业。学校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南亚东南亚地区急需的复语型人才,采取“2+2”“3+1”等方式,联合培养英兼泰、英兼老复语人才,至年共派出应用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法律和热带园艺等各专业学生余人,同时与亚洲多所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作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单位,近年来普洱学院选送国际汉语教育学生到泰北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教育实习,从事汉语教学,得到了泰方的认可。

学校组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办学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国际化办学理论研究,团队获批省级“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研究创新团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持续产出,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普洱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成立东盟学院,获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在老挝和泰国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为加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交流搭建良好平台。普洱学院每年定期与泰国中小学和高校联合举办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澜湄教育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项目,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中学校位居多所高校的50位左右,居云南省第2位,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风正好扬帆,实干正当时。立足新起点,普洱学院人始终相信,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一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将以更加崭新的风貌屹立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大地,为服务云南边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普洱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图编辑:陶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