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劳伦斯谈英国木口木刻版画

北京看荨麻疹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彼得·劳伦斯(章静绘)彼得·劳伦斯(PeterLawrence),英国版画家,英国皇家画家版画家协会会员,英国木口木刻家协会前任主席。今年3月到5月,草鹭俱乐部、英国木版教育信托、英国木口木刻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线上木口木刻版画展“印痕”,劳伦斯是特邀策展人。他也曾应黑龙江美术馆之邀在中国开设过大师班,对木口木刻版画在英国的渊源和发展最为了解。大家往往认为木口木刻版画是最传统、最典型的英国艺术,是英国人发明了这种艺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您觉得这种说法准确么?

劳伦斯:确实,大家往往会说木口木刻版画是英格兰唯一的艺术发明。其实,“发明”这个词有些过分,但它确实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这要归功于托马斯·比威克(ThomasBerwick)。比威克出生于年,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附近,纽卡斯尔当时刚刚成长为一个工业城市。比威克出生在乡下,家境并不富裕。他从小喜欢画画,而且很有天赋,因为画笔颜料和纸张都比较贵,所以他习惯于用粉笔在石板上画画。十四岁时,他进了纽卡斯尔的拉尔夫·贝尔比(RalphBeilby)的雕刻工坊当学徒。这个工坊主要雕刻金属,在铜版或银器上雕刻,在结婚戒指上刻字等。金属雕刻是工坊赚钱的主要来源,有时候工坊也会接一些价格便宜的活计,例如在木头上雕刻。因为比威克是学徒,所以,低微便宜的木刻活就归他做。这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发生了。如果有一天好莱坞要拍一部关于木口木刻的大片,这个时刻正是故事的最重要的节点。

托马斯·比威克哦,听上去很有情节感,您能解释一下么?劳伦斯:当时木雕的活,基本上都是木刻,也就是木面木刻,用的是木头的纵截面。但比威克发现,黄杨木的横截面的纹理质地和纵截面非常不同,许多树的树龄都是两三百年,横截面的木纹非常紧密,几乎和金属一样坚硬,可以用所有雕刻金属的刀或凿。在横截面上雕刻,可以刻出非常精细的图案。这是比威克的伟大发现,但并不是他成名的原因。

黄杨木块比威克发现了黄杨木横截面的密实坚硬,这还不够,他还发明了特殊的木口木刻技法,这是前所未有的。之前的木刻版画,都是把画面上线条的两侧刻去,留下的形成一幅图像,这种刻法不够细致,色调也很少有变化。比威克发明的刻法同时使用黑白线条。有时人们称他的刻法是“白线雕刻”,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他用的不仅是白线,也有黑线。例如这幅马的木口木刻,是由黑线和白线共同组成的,这些线条平行雕刻,变宽变细,他通过这种粗细的变化来改变画面的色调,创造出一种空间的幻觉,让马有了立体感。

比威克的马比威克生前出版了《不列颠鸟类史》和《四足动物史》,但让他更出名的,是他为许多书籍制作的填补空白的小插图,例如这幅赶牛过河的小插图。它是在长宽大约五厘米的黄杨木上雕刻的,非常细致。这是一幅十八世纪末社会评论的木口木刻,描画了英格兰东北部是很平常的事:一位农民牵牛过河去一块新草地。画面上有一座桥,那是收费站。十八世纪末,土地所有者设置收费站,从桥上过就要缴钱。这位农民显然不打算付过桥费,所以牵牛蹚水过河。更有趣的是,他的帽子掉在水里,正顺流而下。一顶新帽子的价钱可能远远超过过桥费。这是一幅很幽默的小图片,也是一幅社会评论版画。比威克的小版画中,有很多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这是他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比威克于年去世,他一直没有停止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纽卡斯尔度过,他也在伦敦待过一段时间,但他讨厌大城市,很快回到了纽卡斯尔。

比威克小插图:赶牛过河

比威克小插图:踩高跷过河

比威克的工坊十九世纪英国插图书的剧增是否就是因为比威克的木口木刻“发明”?劳伦斯:是的,比威克开启了一场图像印刷的革命,席卷西方。因为他在雕刻图像时,所用的黄杨木块是和金属铅字同等高度的,这样,插图的木块可以直接锁入铅字版面中,图像和文字可以同时排版印刷。在他之前,插图往往是铜版画,文字书页和插图页分开印刷,装帧时再穿插在一起,费工费时,而且很昂贵。比威克的发明让插图与文字同时印刷出来,简单省力,快捷便宜,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所以,突然间,很多书籍都配上了插图,杂志、广告也都有插图了。

这样一来,对木口木刻的需求也会直线上升,所以,到了十九世纪,木口木刻就发展成非常盛行的行业版画,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劳伦斯:比威克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雕刻师。他能画也能刻。随着对插图需求的增加,不可能所有的艺术家都学会木口木刻,这样就形成了行业刻工,这些刻工按照艺术家的绘画原稿来刻版。《伦敦新闻》或其他杂志报纸上的巨幅图片,往往是艺术家作画,有好几位刻工刻版。黄杨木长得很慢,树不大,树的横截面比较小。所以,《伦敦新闻》上一幅半个版面的插图,往往是由十六块小木块组成的。这些木块被放在一起,组成大木块,艺术家在上面画好图后拆开,交给几位刻工去刻,刻完后再组装在一起。例如这张《维多利亚女王进入哥达》,就是一位艺术家来作画,好几位刻工来完成,上面还能看到一个裂缝,两个木块稍微分开了。学徒刻工会刻一些背景,天空,树木和其他东西。有经验的刻工刻人物,最好的刻工会负责维多利亚女王威灵顿公爵,以及重要人物的脸部。

《维多利亚女王进入哥达》随着十九世纪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对图像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木口木刻工作室建立起来,有的资料说仅在伦敦就有两百多家。刻工大都是自由职业者,很多是妇女,在家工作。他们往往只能看到需要他们雕刻的那一部分图像,不会看到整张图,而且只是复制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加入任何艺术诠释。所以,我们称他们为行业刻工。他们在刻小块时,不会完全刻到木块的边缘,所以当木块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木块的接缝处需要补刻,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个过程很神奇。为报纸或杂志刻插图,速度要快,通常意味着刻工需要通宵工作。这里有一张描绘刻工的画,在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圆球,光线通过圆球反射到木块上,增加亮度,十九世纪前半世纪没有电,刻版是非常艰苦的活计。

十九世纪的行业刻工一定有很多眼睛近视的刻工。劳伦斯:当然,刻版会让眼睛很累,有了电灯之后会好很多。罗斯金曾多次抱怨,说这些刻工如何不被重视。他曾说过,奴隶制在美国已经被废除,但在英国仍在继续,没人会操心行业刻工的工作环境。而且,维多利亚时代的书籍插图的风格非常繁复,例如这张拉斐尔前派的米莱(J.E.Millais)为丁尼生的诗歌制作的插图,有很多交叉的线条,效果看上去很潦草,但是刻工要在木块上刻出这样的效果,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而且是非常辛苦、枯燥的工作。

米莱的插图最近我去看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爱丽丝大展,里面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原画,还有刻版,这本书可能是十九世纪插图书中最著名的一本了。劳伦斯:对,大家公认的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木口木刻版画,要数爱丽丝了。插图画家是约翰·坦尼尔(JohnTenniel),刻版师是丹泽尔兄弟工坊(TheBrothersDalziel),这家工坊在英格兰东北部,离比威克的老家很近。

坦尼尔在木块上用6h的铅笔作画,那是最细、最尖、颜色最灰的铅笔,这非常考验刻版师的视力和技巧。当然,行业刻版师越来越自信,有时他们会在插图角落签名,例如丹泽尔就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干的”。当然他也会在木块的另一边刻上坦尼尔的名字,也就是说,他签了两次名。丹泽尔兄弟的公司越做越大,成了行业刻版最重要的公司。

丹泽尔的双签名这个展览也展出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所用的电铸版,有老鼠尾巴的那张。后来摄影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取代了木口木刻插图的作用?劳伦斯:因为木块在多次印刷之后,可能会有缺口、划痕或损坏等,所以,到了年代之后,通常会把木口木刻的图像制成电铸版,再进行印刷,那张老鼠尾巴线条很细,从木块直接印可能印不了那么多本,所以麦克米兰就做了电铸版。木口木刻的行业刻工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对行业刻工很有用,因为艺术家的画可以通过摄影转换到木块上,这让刻工更容易复制。但后来摄影逐渐开始取代木口木刻的插图,行业刻工的作用也逐渐减弱。

那不是正好把艺术价值归还给木口木刻了么?功能元素减弱了,所以艺术家可以重新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