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闻过木香吗?感受过木料的温度吗?看得出木料的优劣吗?你为艺术流过眼泪吗?有过激动的心跳吗?情愿为木雕痴狂吗?你明白什么是恪尽职守、什么是精益求精吗?本期的主人公正在经历这一切。
黄旺旺,字子望,号容贤居士,笔名仲鹤山人,年生人,祖籍福建省莆田市,现居北京,为李氏雕刻世家第五代传承人。国家木雕工艺流派传承人。现司任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福建省沉香协会常务副会长、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雕刻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礼仪休闲用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司木堂创始人,云水山房创始人。
雕刻世家
黄旺旺出身于世代传承的雕刻世家,天赋隽才,未冠善工。自幼耳濡目染,机智聪敏,能诗善画,悟性极高,谦逊有礼。每每雕刻创作之时,总能捕捉肌理之美,端视一角,便知大义,着手入微,深谙气韵所在。
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其外公李农民。当年作为当地杰出的雕刻师,周围大小寺院的佛像、梁柱、窗花等绝大多数雕刻作品均出自其手。身为那个年代的手艺人,雕刻木作主要目的是养家糊口,即便艰难,也不忘传承技艺的初心。
老人的临终嘱托是匠人精神最后的坚强,也是黄旺旺心底对木雕艺术的底线:雕刻刀不能放下。真正的传承是主动承担的责任感,是内心升起的使命感。他极具绘画天赋,幼儿时期人生第一次画画就获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的小红花让他愈加自信,并为其日后从事艺术事业埋下了一颗种子。
学徒记忆
天赋异禀但年少懵懂的他痴迷于绘画和木雕艺术,13岁并非厌学的他离开校园,进入工厂,当时外公问他要做木工还是雕刻,完全没概念的他选择了雕刻,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自此在工厂里深入浅出工作12年。初入工厂,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得干,作为学徒,跑腿、打杂是家常便饭。这种历练让其母亲心疼不已,但外公却一视同仁,不允许特权照顾。
一件木雕作品的完成,工序十分繁复,材料选择,主题确认,打胚,修光,精修。他擅长雕刻人物,其中衣褶、手脚、发髻、璎珞、五官所用刻刀有所不同,如三角刀,圆刀,直角刀,平刀等。比起雕刻,刻刀更为关键,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在工厂做的第一件事儿是磨刀,将一把把雕刻刀磨得锋利无比,让雕刻师傅们事半功倍。
他每天在磨刀石上来回推拉刻刀不知道多少次,双手早已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但他从无怨言。他磨的刀又快又好,因此得到师傅们的青睐,获得了更多技艺的教授。他很庆幸起初学徒时那三年的磨刀时光,在需要时,他会自己制作新型刻刀。同时那三年的历练,将原本棱角分明的他打磨的更加圆润融合,实是磨刀,更是磨心。
过目不忘
一直到18岁,是他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他十分怀念潜心在工厂学习的快乐时光,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愈发觉得知识储备不足。家庭条件不好的他看完了舅舅家所有藏书,随后开始每周三、六下班跑到新华书店充电,以至于父亲认为他是跑去游戏厅。在书店的那段时间,他将从书上看到的图记下来,回到厂里,考记忆复原,因此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
快刀手
从业至今,他的木雕作品大大小小加在一起已有上万件。之所以如此高产,是因为他还有一项“天下第一”的绝技——快刀手。同样题材的木雕作品,别人一天刻几件,他一天可以刻几十件。而这压倒性的速度绝非一日之功,那是他用几年如一日废寝忘食的练习换来的结果。他曾沉迷于雕刻到无我的境界,一次母亲的叫他吃饭,竟然喊了六次都没听到,直到挨了一耳光后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母子二人相视一笑,他知道自己的执着,她知道他的追求。
成绩
年他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得到业内及藏家认可,金银铜奖拿到手软,个展拍卖搞得如火如荼。年10月受邀前往德国参加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周,接受弗罗伊登市市长欧斯瓦尔德亲自颁发的“文化使者勋章”,并获得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活动组委会颁发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荣誉证书。年冬月创立云水山房旗下品牌——丁卯。年10月《清明上河图》、《香远溢清》分别荣获第十届华礼奖中国创意大赛金奖。太多奖项及事迹不一一赘述。
《佛国梵天净土》
17岁那年,他雕刻的《佛国梵天净土》令其记忆犹新。原材料是一块马来西亚沉香,长1.2米,高0.6米,形似山峰,两侧均为突起,十分不利于创作。作品要求一面呈现西方极乐净,一面呈现西方接引图,他到广化寺结缘了两张平面图,当时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少的他凭借天赋将平面图拆解成白描稿挂在水泥墙上,反复学习、研究。若想在沉香上更好地呈现图上内容,需要根据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将平面图内容拆分解析,重新布局,不能原封不动的生搬硬套。因此,每处细节的拆解图贴满了面积不大的水泥墙,仅这一过程,就要花费两个月时间。整件作品采用双面立体透雕技法,两则坡面若有一个人物倾斜,意味着整件作品报废,而整件作品涉及高度仅2cm-5cm的人物共计个,雕刻每位菩萨所持法器就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难度可想而知。
木头不会开口讲话,他与这件作品在3平米的作坊内独处了整整两年零一个月,那份孤寂,有谁能体会。雕刻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注在当下每一刀,若有半点大意。一时半刻尚可,长时间下来,神魔难捱。当时工厂里没人触及类似作品,因此创作过程中无人与其沟通,那种无助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砸门,摔刀,撕画,揪头发,甚至拿起锤子砸自己的脚,种种异样的行为让旁人以为他走火入魔,但只有他自己清楚无人倾诉的极致孤独。曲高和寡令其几近崩溃,那种状态大约持续了将近两年。即便情绪如此崩溃,他依然要独自面对,因为如果他停下,不会有第二个人接过刻刀替他前行。在无数次自我纠结中,他突破执念,抚平情绪,提起刻刀,向彼岸进发。
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间,他的青春与热血全部投入在这件作品上,当完成那一刻,没有激动的惊喜,没有成功的愉悦,略有窃幸,更多是放空的释然,究竟的解脱。反观同龄人,极少有如他这般的静定与超脱。他凭借天赋与努力,早早成为木雕全才,每种技法和形式都能驾轻就熟。他不断探索创新,思变前行,将年轻时尚的思维方式,胆大心细的驾驭于扎实的传统技艺之上,一路走来,完全沉浸其中。
得意之作
根雕《开悟》,以达摩像呈现,仅前期观察构思就长达两个月,而动刀仅有两个小时,随即便获得金奖,并被藏家收藏。放眼当下,那件作品完全可以申请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精微雕沉香木刻《窥见》,一只比米粒还小的猴子,毛发以及瞳孔清晰可见。年,他带着这件作品代表北京市到德国弗罗伊登市参展,所见之人无不震惊。这件作品是其在精微雕领域极致的呈现。他很喜欢刻画华夏图腾——龙,他对第一件关于龙的作品《盛世龙图》十分钟爱。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经过传承,再加以创新,整件作品堪称经典,九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极具中国风,不久后被藏家收藏。这件作品是其雕刻生涯的转折点,后来其作品在各个方面渗透了更多文化内涵。
合力之作
回想起当年在工厂学习的时光,他忍不住嘴角上扬,眼神也愈发清澈明亮。师兄弟们每日朝夕相处,年复一年,感情自然醇厚。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离开工厂,各谋生路,日后必定聚少离多,若没有一件凝集回忆的作品,实乃一大憾事,因此他们决定不计酬劳,以各自最擅长的技法合力完成了一件作品。鸟兽、花果、静物、人物,应有尽有,且工艺了得。
他有幸将此件作品永久收藏,每当与师兄弟提及往事,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作品对他们来说已超越现实意义,那是年轻时勇者无畏的追求,是不为名利左右的初心,是友谊的见证,是信念的笃定,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光荏苒,如今只有他仍在木雕领域奋斗,其他人早已转型,为生活奔波,为现实妥协。虽生活不易,但他们手中的刻刀从未放下,闲暇之余,总会在角落回味曾经年少的梦想。即便现实给予再大的打击,只要心中有星河日月,山河湖海,奋斗的脚步就不会踌躇不前。
宗教信仰
黄旺旺认为人应该有信仰,正知正念正信的信仰是善缘,助缘。他出生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婚后母亲开始信仰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6岁时,他在教堂看到异象:土坯墙上化现出一双罗马鞋,鹅卵石滩,远处一束光,映在耶稣的背影上。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那段记忆又是如此清晰。据《圣经》讲,看到异象要做见证,因此,7岁他便接受洗礼。17岁之前,他每周五要跟随母亲灵修,基督教文化对他影响颇深。《圣经》中时常提到不可敬拜偶像,作为雕刻师的他又常刻画神像,在现实与信仰间他陷入徘徊。久而久之,他明白《圣经》所示虽有其深意,并非肤浅所见,但他始终有所忌惮。直至年,释怀心结,终得正念。
学佛于其而言相对浅见,他结缘佛法最大感触是佛教奥义应运用在生活、思考、创作中,而非因宗教而盲目跟随。全国名寺不胜枚举,香火旺盛,多是有所求者,鲜有愿付出者。年,他在上海龙华寺发心为寺院尽绵薄之力。佛法教化众生将其禅机、奥义引入生命,融入生活,进而生发全新内容。
雕刻过程中接触、学习佛教文化,结缘诸多大师是必经之路,而对佛教文化系统理解才刚刚开始。他认为因信而信的信仰是很浅的层面,如临时抱佛脚,外求平安幸福,这些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由爱构成,由真善美构成,爱是大于一切的。他更希望理清佛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并非区分好坏,而是包容、接纳。基督徒视耶稣为创世神,唯一的神;而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他很长一段时间拒绝雕刻观音像,即便他雕刻观音像的技艺炉火纯青,他可以在一件作品上开脸开出七个不同朝代的观音像,可以在不打底稿的情况下直接画出三十三观音的百相观音,可以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创作出一面墙的壁画。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后,他开始着手创作长达三十年的宗教相关题材系列作品,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他坦言,若以现在的心境创作西方极乐净和西方接引图,一定会有质的改变。但缘分往往就是这般奇妙,偏偏让他以那样的心境和心智创作出那样一件不可复制的,全世界唯一的作品。
谈瓶颈
他认为艺术没有瓶颈,因为相关从业者总能自圆其说。很多人连连叫苦,声称遇到瓶颈,实际一直在模仿,并未成为自己,何谈创作瓶颈。艺术最大的瓶颈是个人心态,难在自我突破,正所谓:应作如是观。当心神不定,便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会限制发挥;当气定神闲,便会提升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层面,内在创造力会被激发,雕刻作品时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身为雕刻全才的他年少成名,但并未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反而是淡泊名利,诚心自观。只有观到自身的渺小,才能更好地放下,更快地向前。
米开朗基罗曾说:我只是把蕴藏在大理石里的艺术灵魂释放出来。他惊叹于欧洲艺术家的哲学认知高度和思想的不可预见性,赞叹于国内诸多大师对作品精益求精,对艺术崇高追求的做事态度。受东西方,国内外诸多大师影响,结合学院派与传统派,及众家之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他自信的说,对其而言,没有瓶颈。
以木建信
他的每件作品并非因公而刻,而是全然地创作。动刀之前要对原材料进行全面了解,从原料选材,到设计规划,再到框架编排,再到细致拆解,再到权衡取舍,每一步的实践,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对作品最终的呈现起着决定性作用。材料不规则的形制和纹路给雕刻带来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好在有工具弥补,但前期观察时大体思路若有偏差,过程必然会碰壁,导致结果与预期南辕北辙。
相木时,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沉香、崖柏、花梨、紫檀;而观它时,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皮壳、褶皱、年轮、留疤、颜色都是生命的痕迹,岁月的仪轨;洞察则是在未刻之前,心中已有定数,即半预见性。当真正开始动刀,后面的未知是不可控的。如刻到木心,深深的印记恰好在佛像眼部,恰似一道疤痕,此时应当放下,若仍持执念,便是一错再错。起心动念不正,结果一定不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与雕刻师的意念与思维紧密结合的,结果固然重要,而具有灵魂的雕刻过程更令其感到身心愉悦。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而非物质,它是不可见,而可观的。
一次创作前对原料进行观察整整用了两天,父亲见状十分不解,以为他在偷懒。几天后,他仅用15个小时就完成了雕刻,微醺的父亲更是疑惑,甚至有些气愤,认为他应该抓紧时间,全力创作,多完成作品,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耐心地解释并附和父亲的训责,但他自己明白,只有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有之后动刀的得心应手,这并非如浪费时间,于创作而言恰恰是重要环节。
年,他喜获一块价值不菲带皮壳的清代沉香木料,当即便构思创作一件绝世之作,但时至今日,仍未动刀。很多人会认为太过于夸张,他也无数次准备就绪,要动刀开刻,但又无奈放下。期待这件绝世之作的问世,一定技压群雄,技惊四座。
以木建信是其做事准则,他生而为人便从不妥协,不随波逐流。从业至今20年,他无愧于心,人生无常,无论未来的道路会是怎样,他与木头的羁绊将贯穿一生。从木雕开始,他在多个艺术领域均有所建树,典型的斜杠青年。但他从来不以任何一个头衔标榜自己,也并不以身为非遗传承人而自豪,他有更深远的思考,更纯粹的情怀。随着文化复兴,民族自信,各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视野,而其背后透视出的问题是相关行业发展的落寞,参与人员的稀缺。为此,他5年前开始着手著书,记录他从业至今的点点滴滴和几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修行法门
黄旺旺被认为是想法较多的青年雕刻师,很多作品极为超前,这源于其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探求。他随手拿起一只杯子,提出四个维度认知,公道杯、瓷器、泥土、尘埃。也许有人认为他在高谈阔论,也许有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但他完全可以埋头赚钱,不与世人争口舌之快。他能在此说出这番言论,恰恰证明其真性情。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器入心,以器载道,上传下达,通及究竟,这是其雕刻之路,亦是其修行之道。
黄旺旺部分作品欣赏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