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祠堂,又称宗祠,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末年,开始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祠堂日渐增多。
在我国,如果要说宗法制度最为盛行、宗族观念最为强烈的地方,大概非两地莫属,其一是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区;其二是客家人聚居区,尤其是闽南地区。
从古至今,这两大地理区域,就不知兴建了多少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宗祠建筑?这些年走南闯北,确实也见过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宗祠,但个人觉得汪口俞氏宗祠,尤其值得称道!
走进汪口村,经过汪口船会,可见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矗立在眼前。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由朝议大夫俞应纶回乡捐建。
砖木结构的俞氏宗祠,主体建筑共有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及寝殿组成,两侧各有一座小花园,每两进院落之间,均由天井与连廊连接。
俞氏宗祠的山门,是宫廷建筑中常见的中轴歇山式“五凤门楼”。重檐之下,是繁复层叠的如意斗拱和雕花梁架,山门前的廊轩梁底,浅刻着卷草图案,结构精巧无比。
山门抱柱联写道:青山抱水,水抱村,赣北无双景;彩凤盘龙,龙盘阁,江南第一祠。此联精准地点明了汪口山环水绕的自然景观,与龙凤呈祥的人文风采。
进入山门,可见门厅后延提额为:生聚教训,颇有卧薪尝胆的警醒之意。提额上方刻着几只大象,取“太平有象”之意,下方木刻的则是丹凤朝阳,比喻贤才恰逢盛世。
从山门经过第一进天井,就是享堂。享堂是宗族商议大事,制定乡规民约和祭组仪式的重要场所。宗祠墙壁上挂有《汪口俞氏宗祠祠规》,旨在教导约束俞氏族人,以正族风。
从天井望向享堂,廊道两厢,面阔三间,斗栱叠置,飞檐翘角,两根嵌有倒爬狮子的垂花柱,立于高出天井的五步台阶之上。
享堂正中由外向内,分别挂有“乡贤”、“父子柱史”及“仁本堂”三块匾额。汪口自北宋俞杲开山立基后,相继出了进士14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83人,文人学者13人。
其中,更有宋代俞杲父子同朝为官,被誉为“父子柱史”,明代俞文进、俞文达兄弟同榜高中进士,被称为“兄弟同榜”等佳话。真可谓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站在享堂中,抬头仰望,可见享堂前檐为四界梁,用的是弯椽。中跨为六界梁,童柱层层递进,梁上圆栌斗镂刻着瓜瓞绵延图案,梁底刻的则是如意卷云纹。
享堂以“仁本”为名,当是取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之意。左右两侧悬挂的“程朱一脉”与“道学名家”两块匾额,都是褒扬溢美之辞,蕴含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从享堂回望前院,檐牙交错,飞阁流丹,古意盎然。享堂之后是寝殿,高两层,为宗祠内最高的建筑。
寝殿二层供奉的是俞氏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首层供奉的是俞杲夫妇二人的画像,以及俞杲和他祖父与父亲三人的牌位。
环顾俞氏宗祠,几乎所有木质构件都有雕饰,各种图案多达余组。其中,鸟兽人物,呼之欲出;渔樵耕读,栩栩如生。
这些雕饰图案,运用了深雕、浅雕、圆雕、透雕等多种刀法,前后花了二十年才完工,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可谓婺源之最,更堪称“江南顶级雕刻艺术宝库”!
这诸多精致华美的雕刻,浸染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虽有些许斑驳,但所幸的是,绝大部分都在历经劫难后,仍然保存完好,足见俞氏子孙对古祠的挚爱至深。
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视图创作人!九州瞰风月,书旅话中国!
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