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中去刀笔间的优秀传统人民资讯

□本报记者顾星欣

“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一文中发出的感慨。

7月起,《到人民中去——江苏省美术馆藏木刻版画研究展(-)》在省美术馆陈列馆重磅亮相,通过件馆藏版画作品以及63件相关文献,带领广大观众走进木刻艺术的世界中,感知它所蕴藏的时代精神以及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迎着巨幅海报上“到人民中去”几个有力的大字走进省美术馆陈列馆,展厅中的一幅幅木刻作品虽然“身量”并不巨大,却用刀笔构成的饱满细节,带领观众穿梭历史硝烟,重温历史现场。

江苏省美术馆策展人陈娅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由代表新兴木刻运动的“走向十字街头”、与代表解放区木刻运动的“走向红色热土”两大板块构成,向观众传递出木刻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是如何覆盖城市和农村,并透过艺术的星星之火,团结起为革命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展厅里,力群的木刻版画《鲁迅像》首先映入眼帘。鲁迅先生消瘦的容貌透露出坚毅的神情,十分传神。这幅版画年完成,成为流传最广的鲁迅像。

一提到新兴木刻,就绕不开鲁迅先生,他是新兴木刻的重要推手。年,鲁迅编辑出版了《朝花周刊·艺苑朝华》,开始有计划地介绍外国版画艺术。年,他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使得创作木刻的知识和技法得到了初步普及,培训了一批青年木刻骨干,大大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

展厅墙上,一张尺幅并不大的凯绥·珂勒惠支自画像,流露出深深的忧郁与凄凉,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当时,鲁迅先生曾经介绍欧洲版画给木刻青年,其中尤其推崇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她的作品以尖锐的形式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满含悲伤与凄凉,以期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影响了大批创作者效仿。

卖唱的孩子、卖血的男子、倒毙街头的饥民、黄泛区难船上的难民……他们瘦弱、凄苦、彷徨。展厅中,进步木刻家们将目光延伸向当时的苦难百姓生活,以刀笔为武器,揭发社会黑暗,控诉反动政府,作品人物形象都凝聚了相当强烈的感染力,倾注了艺术家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从彷徨、呐喊到抗争,中国人的坚强精神与勇气在黑白线条之间让人动容。李桦的《怒潮组画》此次也亮相展览之上,这组著名的版画作品,通过强有力的黑白线条,展现了农民被反动派压迫后奋起抗争的图景。张望的《负伤的头》里,一位工人头上包裹着伤口,却毅然坚定地看向远方;刘岘的《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唤起同仇敌忾的力量;荒烟的《末一颗子弹》,充分再现了漫天战火里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张漾兮《咱们自己的队伍来了》抒发了群众盼来革命军队的喜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解放区积极开办木刻展览、创办画刊画报、建立美术组织,有效提升了木刻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策展人陈娅告诉记者,在当时的延安,获得绘画用具并非易事,只有宜于刻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材,刻木刀和印木刻用的纸张、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同时,用木刻代替锌板,可以解决延安报刊缺乏制版设备的困难。因此,木刻版画在延安十分盛行。当时,木刻基本上成为鲁艺美术系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美术系几乎变成了“木刻系”。

通过一幅幅展览作品,观众可以重温边区百姓的火热生活。这一时期,许多木刻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