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年第1期校史研究专题
本期《美术研究》有五篇与校史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围绕潘世勋、王琦、徐悲鸿三位中央美术学院著名艺术家,从艺术经历与成就、艺术风貌与轨迹、流派体系发展等方面予以探讨。在此将校史研究专题的五篇论文摘要分享给大家。
淬砺求实以真为师
——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
范迪安
内容提要:本文为年1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淬砺求实,以真为师——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展览前言。潘世勋先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的一代画家,自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并留校任教起,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反映时代、表现生活、讴歌人民,践行“淬砺求实,以真为师”的艺术初心。展览以潘世勋先生的速写为基础,油画为扩展。他以速写记录现场、提炼素材,勾画抹擦,虽寥寥数笔,点睛传神、倾吐胸臆,拥有隽永的魅力。自年代起,潘世勋先生十多次进入青藏高原,与藏民同吃同住同劳作,以敏锐的双眼和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批反应藏区独特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精神风貌的油画作品。潘世勋先生数十年教书育人,不求闻达,只求钻研,将时间奉献给写生之路和三尺讲台,堪称将油画技法材料与表现力的研究引入新时期油画教学之第一人。对潘世勋先生艺术创作的研究与展示,在中央美术学院迈入新百年征程之际,回首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梳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道路实践上的卓越成果,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潘世勋《德格藏女》年布面油彩
潘世勋《来自康巴的小伙子》年布面油彩
潘世勋《芒康牧民》年布面油彩
不改初心奋力探索
刘希言
内容提要:本文为年1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淬砺求实,以真为师——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展览侧记。潘世勋毕业于吴作人工作室(后更名为一画室),曾任油画系主任,为中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本文从潘世勋的创作与教学中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对速写始终如一的坚持”“对雪域高原的热爱”以及“在中国油画技法材料教学上的贡献”。这些关键词一方面记录了他在艺术求索上脚踏实地、初心不改的脚步,一方面也成为展览策划和作品呈现的线索。同时,本文还特别对展览的重点“速写”部分进行了强调,如潘世勋所言,既希望为学者从中识速写要法,又希望观画者从中察生活之美。
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潘世勋《翻身曲》年纸本铅笔
潘世勋《扎西德勒》年布面油彩
王琦:走过漫漫革命路
风尘仆仆登讲台
秦建平赵晶/采访整理
内容提要:王琦(—),重庆人。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早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曾在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并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人间画会”理事。年以来,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出版有《王琦版画集》,著有《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王琦文集》等,代表作有《晚归》《古墙老藤》等。
本访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并追溯了王琦艺术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到上海,考上美专”,“到武汉三厅,加入抗战美术洪流”,“去延安,到最革命的地方”,“回重庆,吹响‘战斗美术’的号角”,“到上海,举办抗战八年木刻展”,“到香港,参加人间画会”,“到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讲大课”,从中我们得以了解一位艺术家从投身抗战美术到走上讲台,成长为一名艺术教育家的心路历程。
秦建平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校报主编
赵晶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王琦《陪都一角》年黑白木刻21.5x15cm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王琦《石工》年黑白木刻16.8x22cm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王琦《洪流》年黑白木刻.5cm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藏
王琦《售余粮》年黑白木刻25x37cm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王琦《长白山的早晨》年套色木刻65x45.5cm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徐悲鸿留法期间三个时段的
油画风貌与艺术轨迹
尚辉
内容提要:年5月,徐悲鸿经考试而成为巴黎高等美院一位正式的注册生。从年来到巴黎到年回国,他因公费助学金中断、生活困窘等原因而断断续续地在巴黎高等美院完成他具有法国“大艺术”传统的素描与油画研习、创作。本文将徐悲鸿这近8年的留学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段,即年4月至年暑假前,年春至年深秋,年初夏至年4月这三个时段。作者根据现有画作详尽描述了其油画在这三个时段从初学到驾驭的艺术轨迹,对一些年代不详的油画作品进行了排序。认为,徐悲鸿的油画师承既见课堂导师的指教,也散见他面对整个欧洲油画传统的广泛研习,由此形成了他将古典调性与光色表现融为一体的油画艺术特征。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主编
徐悲鸿《倚坐女人体》年布面油彩74x54cm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斜坐女人体》约-年布面油彩65x80cm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坐立女人体》年木板油彩44x26cm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男人体背部》年纸板油彩38x20cm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氏体系”“徐蒋体系”
“徐江体系”与“徐李体系”之辨
葛玉君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徐蒋(蒋兆和)系统”这一称谓,用以概括徐悲鸿教学体系(徐氏体系)自新中国以来在中国画领域的发展脉络。近些年,这一称谓几乎成为艺术界约定俗成的学术共识,但当我们将其还原到新中国初期的历史语境中,抑或将其置于所谓:“系统”“体系”的话语建构时,不难发现,这一“称谓”的提出尽管有其合理性一面,但亦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而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内涵与叙述动力恰恰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