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工艺
1.陶瓷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陶器生产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台湾史前陶器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沿海。据《台湾通志稿》介绍:“本省之陶器业之起源,虽未明了,但可推断早于人类生活之初期,似已有制造类似陶器之物品。如在桃子园(现在之左营)西边海岸乌山头,及本省东部地方所发现之各种土器等,都可证明几千年前就有些种物品生产。”可见台湾早有陶器生产。
台湾与大陆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连横《台湾通史》卷26,工艺志记载“郑氏之时,咨议参军陈永华始教民烧瓦......然台湾陶制之工,尚未大兴。盘盂碗之属,多来自漳泉,其色佳者则由景德镇......”。
明末清初,中国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汉人大量移民到台湾,陶瓷产品和技术也大量引进台湾。18世纪末,南投开始制造带釉陶器,19世纪初,莺歌竹苗一带也开始发展陶业,是台湾最早制陶的一个地区直至日据时代前,台湾陶器以汉民族传统陶瓷发展为主。以后,机械化的发展和自动生产线的出现,加上国际交流的发展,使台湾陶艺制作得到快速发展,并走向多样化。
南投和莺歌是台湾著名的产陶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工艺多元。南投陶源起于清嘉庆年间,蓬勃于咸丰时期,并在日据时代写下最光荣的一页。南投陶的三绝:陶棺、金鱼缸和习字砖。其工艺成熟,精巧,产品多姿多彩。莺歌陶瓷也有二百多年历史,有“陶瓷之都”的美誉,又被称为“台湾景德镇”。它有各式各样的陶瓷,其种类之丰富齐备可谓世界上绝无仅有。
在诸多的台湾陶瓷工艺中,交趾陶堪称一绝。交趾陶源于广东佛山,是一种低温铅釉软陶,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陶瓷艺术,是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间工艺,有“宝石釉”的美誉。其以色彩亮丽、变化丰富,广为建筑物及寺庙装饰所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台湾的嘉义县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故交趾陶又称为“嘉义烧”。有“台湾交趾陶之父”之称的叶王便出生于嘉义,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的宫壁与庙顶,至今仍留有其“八仙过海”、“狄青战天化”等多幅作品。
2.石刻:席德进在《台湾民间艺术》里将台湾民间石刻分为:龙柱、柱基石(柱珠)、庙壁、墓碑、石狮、石像等。而石刻工艺中又以庙宇石刻最具代表性。由于石材耐久性好、不易招受破坏,又能表现建筑的庄严厚重和神秘感,所以多为庙宇所采用。台湾宗教文化繁盛,岛内祠庙、寺观林立,庙宇规模虽不大,却是石刻艺术的聚集地。庙前守卫的石狮,立于庙前大门两旁的龙柱,庙宇大门门槛前旁的门枕石、石鼓,庙宇木柱下的柱础(石珠)等,都是精美的石刻工艺。
3.木雕:台湾由于地理因素,生长着热带、温带及寒带植物,所以林木资源非常丰富,为木雕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台湾木雕艺术发达,源远流长。从明郑时代开始,来自漳州、泉州、潮州、汕头等地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木雕技艺。早期的木雕作品以庙宇藻饰、佛像及仙道的雕制为主,其题材多与神话故事或民间传奇有关。经过多年发展后,台湾木雕工艺与台湾本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结合,逐渐快速发展成为台湾本土木雕工美艺术的特色。
台湾木雕手工精良、细腻,技法成熟。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木、楠木、肖楠、桧、杉、榉、黑檀、乌心石等。各类木属制品使用广泛,数量也非常多,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寺庙、民宅建筑构件很大,小木作以斗拱、吊筒、门簪、雀替、狮座及天花藻井的表现最为精致。同时木雕也应用于庙宇神龛、神樆,神像雕刻、信仰祭祀用器等。在家具装饰、善书版印等方面的木作雕造鑴刻亦相当精致。
产地上,台湾木雕以苗栗、安平、台南、嘉义、鹿港、丰原、通霄、大溪、万华、罗东、马公等地的木雕最为著名。以苗栗三义木雕为例,其造型古雅美观,色彩鲜亮,是台湾省著名的手工艺品。
三义木雕源起于20世纪20年代,乡民吴进宝采取遍布于山坡地、遭白蚁和风雨蠹蚀的樟木树根加以整理修饰,是为天然的奇木艺品。吴进宝之子吴罗松向日本人学习天然物、动物与人像的雕刻,在三义乡经营雕刻生意,并将雕刻技艺传给有心学习的乡民,从而使三义成为台湾木雕之乡。
三义最盛时约有近二百家经营雕刻生意,以木雕为业者更不计其数。台湾木雕艺术传承了祖国大陆漳、泉、闽、客地区的传统木雕工艺。在台湾乡土文化中,从实用的建筑雕刻到膜拜的神像乃至于生活器物的精雕细琢,都一一显现出台湾木雕所蕴涵的中华精神。而这精神的根源即是来源于早年间来自闽粤先民来台拓垦,随着闽南系传统建筑的传承发展,一大批掌握木雕技艺的闽粤先民东渡台湾,谋生立业。这些匠师将传统木雕技艺发挥于庙宇、宅邸的雕梁木柱、斗拱藻井、门栏神龛等建筑装饰上,也培养出台湾本土的木作凿花匠师、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师,此后近百余年来逐渐在台湾各地生根茁壮。
在台湾木雕界享有盛名的工艺大师中,闽粤籍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在以佛像为主的人物雕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誉为台湾佛像雕刻“三条龙”的陈俊柽、林起凤、林邦铨都来自大陆福州。陈俊柽生于年,是福州大坂流派创始人柯传钟的得意门生。他擅长木雕、泥塑、脱胎佛像。赴台后,他雕刻了许多佛像佳作,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在台湾有着“木雕佛像状元”之称的林福清,年生于福州,他到台湾后,广纳徒弟,培植后生,基隆的陈连紫、竹北的彭木泉便是其高徒。彭木泉在林福清的指导下,悉心钻研福州传统雕刻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融汇创新,他雕刻的人物形神兼备,静中含动,富有个性色彩,被人们称为“阿技师”。
年台湾光复,三义木雕源起者吴进宝的后人,为再次提升三义木雕艺术品质,专门派人“寻根”福州,重金礼聘福州木雕艺人林永金等四人到三义带徒传艺,福州木雕再次为三义木雕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后,三义木雕产业水准不断提升,逐渐由家庭副业转为小型工场,进而形成企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三义木雕外销日本及欧美等地,成为台湾举足轻重的出口产业。三义木雕的这些成就,自然有着祖国大陆传统木雕技艺的一份功劳。时至今日,台湾木雕工艺拥有多层次的丰富面貌,传袭着早年间度海先民带来的传统技艺,也注入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文化、西洋美学及东洋文化,充分表现出坚忍开拓、调适自然环境的族群特性,融合荟萃成为台湾乡土文化艺术的主流。
4.漆艺:台湾最初的漆器是明清时福建、广东的移民带到台湾的。当时使用漆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主要用于生活器具、宗教神像、建筑等。当时台湾不种漆树,用漆大多来自福建。日据台湾以后,有日本商人从越南把漆籽带到台湾鱼池乡种植。台湾温暖的气候很适合漆树的生长,日本人开始有计划地在台湾培植漆工事业。除了引种漆树与开设精制漆场外,还为漆器制作及推广设立工艺传习所,补助私人公司开发漆器产品,使得台湾漆器在日据时代有很大的发展,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各种尺寸的圆盘、方盘、花瓶、烟盒、砚盒及家具都有,种类多样。
光复初期,以当时在台的福州漆器师傅为主,产品以福州彩漆画擅长,以装饰物为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市场对漆器的需求,曾使台湾漆器生产达到全盛时期。90年代台湾漆器产业日渐萧条,只剩少量的生产供应内销市场。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漆器工艺美术的发展使漆器出现了新的生机,由于漆艺本身在作为创作媒材的优越性,在社会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从事新材料漆器工艺美术的艺术家们将传统与现代意识结合,研制和创造出新的漆艺作品,相信这将给台湾民间漆艺带来新的发展。
5.编织工艺:南投是台湾重要的竹编生产地之一,拥有2万8千多公顷竹区,为台湾竹林栽种面积最广的县份,也是最大的竹材集散地和竹制加工区。过去南投竹山镇家家户户都以竹编工艺为业,因为这里是台湾最具规模的竹艺加工区。在日据时期,日本人发现竹编产业可以带来巨大利润,就设立“竹山郡竹材工艺传习所”培训了许多竹编技艺的人才。黄涂山、吴圣宗等台湾竹编大师都曾是该传习所的学员。
随着石化工业的兴盛,塑料制品逐渐取代天然质材,竹山工业区曾因此而没落。为落实文化资产保存计划,台湾当局在南投建立“竹艺博物馆”,它是亚洲地区唯一以“竹艺”为专题的地区性博物馆。余坪的空间收藏了多件作品,以“中国的传统竹艺与生活文化”为展示主题。为更好地继承和展示竹艺文化传统,南投还举办国际竹文化艺术节。除了展出竹器应用在古代、现代生活与科学的工艺展,还邀请国内外以竹为乐器、舞具的表演团体做精彩的演出,还有竹摄影展、生态展、竹器美食展、竹艺DIY等多项活动。
6.草编:是台湾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大甲蔺草编织的“大甲席帽”最为著名。连横的《台湾通史》里有“道光中,大甲番妇始采蔺草织席,质纫耐久,汉人多从之织,于是大甲席之名闻远近”的记载。
《台湾省通志稿》里也记载有“即远在雍正五年,大甲附近双寮社之妇人蒲氏鲁礼及日南社之妇人蚋布乌毛二人,采取野生于大安溪下安溪流河岸双寮社附近沿海湿地之大甲蔺,试制寝席及日常提篮等物品……”《台湾省通志稿》里有“编帽业始于民国前十四年,以苗栗县西势乡为其发祥地。当时日人浅井某嘱访乡妇人洪氏鸯,以大甲蔺编制后来所称之大甲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甲帽的生产曾经达到全盛期。80年代后渐衰,目前在大甲只有零星制作,大部分都外移到大陆和马来西亚地区。
原住民工艺
原住民的工艺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一是实用性强。这些工艺品都是原住民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如饮食用的木匙(饭匙)、绚丽多彩的服饰、藤竹编的木杯、竹筒等容器都和其生活相关。生产方式的不同也使原住民工艺表现出多样性,如宜兰噶玛兰族是靠海捕鱼的族群,在其木雕上的图案处处有鱼纹;排湾族是靠山打猎的族群,在其木雕上多雕鹿、野猪,以祈丰收。
二是原始的艺术美。他们的作品拙朴简单而不刻意去雕凿。从色彩上看,生活用具色彩单一,但服饰上好用红色这样的强烈色彩。图案上复杂多变,织物上更是图案发达。
三是象征性。如日用生活器物上的雕刻,除了美观,还表达了各自的文化涵意。如排湾族和鲁凯族的头目会将刻有人头、百步蛇或鹿的图案的雕刻品横挂在屋檐下以表明其头目身份。
四是具有宗教功能。如雅美人使用的银制或木制的武器,目的在于驱赶鬼灵;排湾族人的祖先像木刻表示其神圣性。五是具有传承性。作品一般沿袭传统,少有个人的创意。原住民传统工艺的代表有陶艺、雕刻工艺、缀珠、刺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