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爱手艺↑免费订阅本刊
向手艺致敬
桃花坞木刻年画
刻一块版
上一道色
古老的雕版彩印
如何才能延续后世
手艺系列之五: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
世人熟知桃花坞,如今大多是因为唐伯虎的这首诗。可是在以前,桃花坞木刻年画才是桃花坞的“代言人”。
这种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房志达,年出生在桃花坞大街廖家巷。他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桃花坞木刻年画“王荣兴”嫡系传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年的新年画《哪咤闹海》、《水乡四季》及乾隆版《和合致祥·一团和气》等。
▲《一团和气》
▲《博古花卉》
在房老看来,桃花坞木刻年画不只是单纯的手工艺,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人文情怀,地方特色、古朴乡情的装饰,正是我们老一辈的乡愁。”
艰辛学艺路14岁那年,房志达拜“王荣兴”店主王善增为师,学习桃花坞年画。一把棕刷和一把棕擦,从此成为这辈子最亲密的“战友”。
▲棕刷和棕擦
当时,“王荣兴”年画铺是桃花坞大街上生意最好的老店。“想进这个店做工不容易,要写‘规书’,‘规书’上要写担保人是谁,是不是自愿学徒。”
房志达没想到的是,他成为解放前“王荣兴”年画铺的最后一个学徒,也就是俗称的“关门弟子”。
▲刻版
学徒三年,管吃管住白干活。有句话叫“从鸡叫干到鬼叫”,做木刻年画的人,生活状态便是如此。
房老现在的右肩膀比左肩膀要低很多,原因就是从学艺起,站在印台边印画,右半身要不断地弯腰扦纸,工作强度大,时间久了,肩膀就变形了。
本领和工具制作桃花坞木刻年画,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全部完成则需要上百道工序。
▲画稿
▲刻版
▲印刷
其中刻版工序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等工具配合使用。
▲刻版用的刀具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从右向左,完成套色流程
刻版用的木板,全都是梨木板。并且,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浸泡、自然风干,才能使用。
有些图的画面很大,此时需要拼板。拼得不好,板就不平整,因此技术含量很高。木板还讲究厚度,刨光沙平后,起码达到四公分才能用。
▲年画印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采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一幅年画有多少种颜色,就得刻多少块板,通过凸点的不同给年画依次上色。
▲年画的颜料
房志达创作中最复杂的乾隆版《一团和气》,光木板就刻了21块,并获得了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
▲乾隆版《一团和气》曾获金奖
说到制作工具,房老告诉小栈君,“棕刷用来给木板上色、棕擦用来按压纸张,全中国都没有卖的,全是自己做的。”
▲各色棕刷
房老没有夸张,棕刷、棕擦所用的棕,产自海南,非常稀有。手工制成后,本身也是精致的艺术品。
“年画”产品多以前,不贴年画就不叫过年。除了门画外,还有中堂、条屏、连环画、春牛图和灯画等。每个家庭想布置完整,需要十几个品种。
房老告诉小栈君,各家会在客厅里贴“百子图”、房门上贴“麒麟送子”,“寿”字图、“花开富贵”等也很畅销。
▲《麒麟送子》
虽然叫“年画”,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只是过年的时候才贴。在房老的记忆中,不同的时节,会推出不同的种类,比如端午的“划龙舟”图、清明的“蚕姑娘”图等。
甚至,桃花坞木刻年画还会推出类似现在的小人书、漫画一样的作品,一幅年画被分成12个小格,一个小格一个布景,讲述“珍珠塔”的戏文、描绘“庵堂庙会”的盛况。可惜,这些珍贵的年画作品,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传承中守望“春天”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省,并远达南洋一带。
现在桃花坞木刻年画面临着资金、市场等瓶颈。但最让房老担忧的,还是后继无人。
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转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虽已年过八旬,房老仍喜欢到学院教室里,为传承手艺,一站就是一天。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拜师仪式
令人欣喜的是,陆续开发的桃花坞年画系列产品,已引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