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地普遍流行大佛造像,而且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和重要交通要道。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之事,佛教弘法和流布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从而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每一次佛教的繁荣昌盛,都是佛教本身与世俗力量的紧密合作。一、典籍中的大佛思想大佛思想主要集中在大乘佛教典籍中,其中没有释迦牟尼身高的记载,只是神格层面的尺度。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典籍中关于佛像石雕比例的描述为营造巨像提供了佛理依据。此外,弥勒下生信仰及其经典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大佛信仰的流布,高大庄严的尊神形象逐渐在现实世界得到体现,那就是巨像的塑造。典籍中对佛像石雕身高的形容比较夸张,如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脸长十二丈等。在僧众的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佛像石雕高大伟岸,身形体量的巨大暗合及迎合了佛法无边的佛学思想。巨大的体量造像,让观者产生一种神圣感,促使观者抬头仰视佛容,心理上产生体量对比,崇拜之感由然而生。大佛造像并非佛教本土化现象,北印度陀历国八丈木刻弥勒菩萨像石雕;建于公元3~5世纪的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受其影响,中国也出现了大量巨型佛像石雕,且主要以释迦佛石雕、弥勒佛石雕居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