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版画发端于隋唐之时,宋元时期得到进步,至明已达到成熟顶峰,清中后期逐渐转向衰落。整个版画艺术史,在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上不断创新,与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统治者对文化的态度、雕版技艺的更新应用、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以及版画行业的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古代版画,尤其是明清版画发展中所展现的艺术审美功能和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史与逻辑的前提下,着重对艺术语言、文化特性、社会背景、重要作品、各系派别进行综合阐述,并梳理分析了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明清版画 艺术风格 雕版印刷
版画作为一种将传统绘画和雕版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至明代进入成熟期。尤其在明中晚期,版画艺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中晚期,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政策的变化,版画艺术转入衰落,其间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变化。
图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图》(部分)唐咸通九年()刊本
版画艺术初期的发展,与佛教密切相关。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佛教经卷主要靠手写传抄,费工费力,效率低下。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展现佛教故事和人物的佛教版画也应运而生,因其直观、通俗,便于讲故事而广为应用。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画,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刻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卷首画《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图》。作为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版画作品,此画构图工整,雕刻精细,线条刚健有力,已展示了较为成熟的版画创作技艺。此后,宗教题材的雕版印刷品中多有版画,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经卷可谓明证。至宋金时期覆刻雕版《开宝藏》而成的《赵城金藏》,其部分经卷卷首就补入了《释迦说法图》等版画,十分精美。
图2 《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之《三战吕布》元至治间建安虞氏刊本
宋代雕版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版画艺术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多为阳刻、单色,上图下文,普遍线条粗犷,刀锋劲健,整体风貌古拙、朴实。题材上较之晚唐五代,已大为拓宽,虽仍以佛、道等宗教作品为主,但已出现了山水景致等内容;儒家经典、画谱谱录、工技农艺等类书中,也出现了版画作品,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列女传》《梅花喜神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籍,都有版画身影。插图形式也较早期版画更丰富,除较为普遍的上图下文外,另有连环插图、独幅版画逐渐流行。
现存元代版画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代平话、戏曲作品中已经有大量版画,并形成了不少经典作品,为明代小说、戏曲版画的兴盛埋下了伏笔。如建阳刊刻上图下文式《建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就是最早的平话本版画,可以视为连环版画的前身。
一、百花竞放的明版画
明代版画在中国古代印刷史、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曾对中国古代版画艺术作过精辟的总结:“中国木刻图画,从唐至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其所称“体面”,尤其体现在明代中晚期,此时期正是版画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明代早期,由于官方推重佛教版画插图,版画作品仍以佛教类为多。尤其在北方,施印经卷之风很盛,经卷中多配以佛教、道教题材版画,印刷也以阳刻、单色为主。自嘉靖朝开始,版画艺术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和飞跃,题材较为广泛,版画品类繁多,创作、雕刻、印刷等各环节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各类版画的创制均有佳构。此后,版画开始大量在小说戏曲中出现,正如潘承弼、顾廷龙在《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中所说:“绣像图籍流衍说部,而传奇、杂剧点缀景物,名笔工致,妙擅绝艺。隆万以还,斯业特盛。”这种“盛”一直延续到晚明,随着艺术家广泛参与和带动,在创作、生产和传播上呈现出异彩纷呈、光芒万丈的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极为繁盛,内容丰富多样,通俗戏曲、小说中的插绘图像风靡一时。明代中后期版画人才辈出,技艺日渐精湛,线条流畅,细腻工绝,不仅由单色变为多色,由单调的阳刻变为阴、阳兼施,而且相继出现饾版、拱花等技术,将版画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明代中后期版画的辉煌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雕版业的极盛一时。其繁盛局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版刻流派百花齐放
自万历年间直至晚明,各地域版画风格不一,建安派、金陵派、徽派、武林派等纷纷走向台前,推动版画艺术走向新的篇章。
建安(今福建建瓯)自宋元以来,一直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明初至万历中期,建安派插图版画已开始风行。其版式多上图下文,作风质朴,刀刻疏朗,线条粗实圆满,不趋工丽。万历年间涌现出余氏双峰堂、熊龙峰忠正堂、刘龙田乔山堂、郑氏、叶氏等各家,版画人才辈出。代表作有《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鼎锓二翰林校正句解评释孔子家语正印》《新刊二十四孝故事》等,印行数量多,销售范围广。
图3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之《月下佳期》 明万历二十年()熊氏忠正堂刊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刻书业十分发达,书坊众多。受洪武年间雕刻《南藏》影响,刀版不绝,万历时期版画雕刻最盛,有唐氏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继志斋、大业堂、环翠堂等。尤以唐氏剧曲版画最具特色,以粗豪为尚,构图简约明了,大片使用阴刻墨底,强调黑白对应。《环翠堂园景图》是汪氏环翠堂刊印的重要名作,主要描绘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所建坐隐园主厅,刊刻场景富丽堂皇,特别对园林布局和园内景致的呈现,在后世作品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图4 《琵琶记》插图明万历二十五年()汪光华玩虎轩刊本
徽派又称新安派,主要集中在新安江上游。当地徽商云集、经济繁荣、书贾众多,为版画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其雕版取材于当地,徽墨也久负盛名,艺术家和刻工、匠人聚集,由此形成文人们所称道的徽派版画,盛极一时。在刀法方面,徽派由遒劲渐变为婉丽生动;在图版结构方面,由粗略转向细密精致,一洗前朝浑厚作风,夯实了徽派在版画领域的深厚基础。徽派版刻题材广泛,由其代表作《琵琶记》《黄山图经》《徽州府志》《西厢记》《青楼韵语》《小瀛洲十老社会诗图》等,可知雕刻版画涉及各个门类。因书业繁荣、插图量大,一人难以担负,以至常有代代相传、举全家之力从事版刻的情况。歙县、休宁两地能人居多,其中尤以新安黄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所刻书籍达余部,能图者有余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出现了如黄一彬、黄应瑞、黄应光等知名刻工。他们刊刻产量巨大,专业化程度高,是促成明代版画繁盛的重要力量之一。徽州刻工还输出到武林、苏州、吴兴等地,使工丽精致的艺术风格遍地开花。至晚明时,中国版画艺术实际上已经由徽派艺术主导江山了。
(二)戏曲、小说类版画盛极一时
明代中晚期戏曲、小说的广泛流行,是版画艺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郑振铎所称赞之“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版画艺术盛况,主要指的就是这一时期戏曲、小说作品中广泛插入版画的历史。戏曲、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为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戏曲、小说书籍,多数都有“绣像”“绘图”字样作为招徕,版画之盛可见一斑。凌濛初在《西厢记解证》中曾说到这一现象,“世人重脂粉,恐反有嫌无像之为缺事者”。明代市井文学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书坊刻工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