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丨德州有个唐木人,他以竹木为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文丽郭华春

金色的阳光洒在不到一米的小方桌上,伴随着“哐哐啧啧”的敲打声,在唐万武的手上跳起舞来,暖暖的画面让人沉醉……作为木刻刀笔书画的第二道工序,镌刻是最具生命力的一步,它能让一块木板活过来。

唐万武,年出生在德州市夏津县的木刻刀笔书画之家,自幼看祖父、父亲做木刻,耳濡目染中,他感受到了木刻的乐趣。一有空闲,他就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木板上刻刻画画。“小时候不懂,看爷爷爸爸做木刻,自己也假模假式,但是在我15岁那年,我有了自己的作品。”如今51岁的唐万武说起儿时,脸上洋溢起孩子样的笑容,此时唐万武一改刚见面的沉默少言,打开了话匣子。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刻刀笔书画技艺第五代传人放下了手里的镌刻刀,轻轻拂去刻板上的木屑说:“木刻刀笔书画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木刻将我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我在济南求学的时候,那时候可以说很疯狂、很热血,也是那时候打下的基本功。”唐万武介绍,他15岁孤身一人去济南求学,个子较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拿出了自己的笔和刻刀开始了创作。“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什么电子游戏,我们就做手工,我做木刻,其他同学剪纸、画画、刻章,很开心能碰到志同道合的兄弟。”唐万武一边回忆一边比划,哪个同学坐在哪里做什么。

正是因为都喜欢手工,唐万武几人一到周末就跑着去新华书店看书,相互交流经验,今天我跟你学剪纸,明天你跟我学木刻,看到好看的图案他们也会相互分享。唐万武说,他和同学们经常为了把图案表现得更生动,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达到他们理想的样子。那时的孜孜不倦和认真琢磨,为此后木刻刀笔书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参加工作,主要是金属雕刻,木刻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己各方面的见识。”唐万武从济南回来,因为对雕刻的喜爱,选择了跟雕刻有关的工作。上班期间,唐万武多次到外地学习,虽说金属雕刻不同于木刻,但是双方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关联的,扩充了见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工厂新进了各种现代的机器,已代替人工,唐万武开始意识到木刻手工的意义,肩上担负的责任了。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喜欢雕刻就一直在这个圈里,我不能让这项技艺在我手里丢掉。”意识到技艺的重要,唐万武离开了工作岗位,专心发展木刻刀笔书画。有青年时求学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工作之后更加系统的认识,唐万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木人堂,并给自己起名“唐木人”。在他的努力下,木刻刀笔书画入选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木刻刀笔书画这一非遗技艺,唐万武开办了竹木刻学堂,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带着他的木刻刀笔书画进校园,通过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木刻不是简单的在木头上刻画,而是以竹木为纸、以刀代笔,全色全意以民间竹木刻形式表现中国书画风韵。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