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心中的“远方”位于何处?如果还没有,可以去横道寻找一下。
来到了横道河子让人不由的想多停留些时日,呼吸一下带着甜味的空气,攀登一下佛手山,或是坐在老街的长椅上晒晒太阳……这儿是一个洋气的、有故事的地方,除了眼前的景色让人流连,小镇的历史更值得探究。不信,你随便和这儿的老人聊聊,就能听到有意思的故事。在与横道相处的这几日,让记者忽然有了这样一个感触,背靠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的横道小镇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回馈给人们惊喜。
质朴的横道情结
正是在小镇闲逛的过程中,让记者遇到了老田。
在老街上,一座俄式“木刻楞”老房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的门牌号标注着邮电路74号,院门虚掩记者小心的走进,老屋的主人——64岁的田牧明也恰巧从屋里走出来,面对陌生的造访者,田牧明显的很习以为常,得知记者的来意,老田开始“不厌其烦”的讲述起他和横道的故事。
老田喜欢根雕艺术,他的作品也小有所成,至今珍藏着一个叫“钉子精神”的根雕,这是他第一个作品,为作品命名的是他的父亲田玉贵——一位修建中东铁路时的老桥隧工程师。在老田看来,根雕里凝结着他父子两代铁路人的精神力量,也凝结着横道镇的铁路情缘。
田牧明算是老横道人。“64年前,我就出生在横道,当年就住在铁路的集体宿舍大院房里。”年,高中毕业后,田牧明接班父亲,在铁路的工务段做桥梁工,工作地点依旧在横道,20多年,古镇横道在岁月中斑驳,田牧明对横道的感情也愈加笃深,“镇子边上那座跃进桥,就是父亲参与设计建设的,现在还在使用。”铁路伴随着田牧明的成长,也伴随着横道的兴衰。
如今的田牧明在横道享受着恬淡的生活,也成了横道的义务宣传员,老田的小屋已经成为老街上“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打卡”。
后来,记者在他人的口中,也听到了老田的故事。曹烨是镇里的工作人员,“身兼多职”的她有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小镇的宣传工作。说到自己和老田的偶遇,她笑着说到,你们去的地儿挺对的,老田可是小镇里的“名人”。如果记者不自己去,她也会带着我们去老田那转转。这样说来记者和老田的相遇应该是必然的。
曹烨介绍,这几年,涌现出一批“老田式”的小镇居民,他们不仅仅是居住生活在这里,同时也是这里的义务宣传员。一开始,有些居民也是很不理解的,感觉自己的生活被打扰了,突然就来了一帮游客,走进自家的老房子走瞅瞅右瞧瞧,一天有可能要来好几拨人,时间一长确实有些受不了。镇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俗话说“来的都是客”,小镇又确确实实因旅游得到了好的发展,居民也都开始理解和接受了这样的造访,因为很多人也意识到,“如果有一天这种场景不在了,对横道来讲将会是一件坏事儿”。
唤醒老建筑的故事
近些年,小镇居民见证了横道的变化。老田说,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对老建筑的保护。
老田居住的木屋,在年,挂上了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群的标牌。“镇里的这些老建筑,都被政府保护起来了,很及时,也很必要,这些财富是独一无二的。”
百年过去了,小镇依旧完好保存着那段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中东铁路机车库、圣母进堂教堂、俄罗斯老街建筑群等,不少民宅也有百年历史了。在这要重点介绍一下中东铁路机车库,横道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拿他做封面。徐克拍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第一场枪战戏就是在这儿拍的。
依托这些老建筑和独特的人文历史,横道的价值也逐渐被唤醒,这里正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向往之地。
“旅游业毫无疑问是这的支柱性产业。”横道河子镇长王雪峰告诉记者,到横道体验俄式风情,到横道看虎,到横道吃山野菜喝果酒,来到横道的理由越来越多,甚至一张横道出品的干豆腐,都会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涌入小镇。因为旅游业的兴起,当地的民宿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王雪峰专门带记者来到当地的振兴街号,是一幢古朴漂亮的俄式民宿。这幢改建成民宿的俄式老宅,在当地很有名气。当天,这里趁着旅游淡季正在进行二次装修,凌乱的施工场面遮掩不住扑面而来的俄式风情。
走进民宿,过厅里陈列着一些老物件。如中东铁路公司15周年庆祝宴会节目单,年中东铁路铜标牌等。房间拥有两套客房,洗手间、厨房、日用品一应俱全,价格上也比一般的民宿要贵上一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外地买家来到横道投资房地产,主要用来经营民宿,振兴街号的房主就是哈尔滨人,横道的房价自然也开始水涨船高。
文化赋予旅游发展更多可能
老建筑做筋骨,用文化赋予旅游发展的灵魂。在横道,这里光荣的红色基因也让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起来。比如,远近闻名的七里地村,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近年来,专程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和团体络绎不绝。
郑太胜是七里地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介绍,早在年,七里地村还是只有亩旱田,全村住房大都是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和油纸房。人心散,士气低,这个仅有86户,口人的小村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债务却高达40多万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但也就在这一年,七里地村被列入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成为七里地村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几年发展,七里地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帮建单位的支持下,村里整治环境,依托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建设了平方米的抗联纪念广场、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基地、廉政文化长廊,丰富了七里地村的旅游文化内涵。此外,还建设了4公里佛手山环线游项目,并对杨子荣剿匪小分队旧址、日伪水力发电站管道旧址等进行了恢复性修缮。
基于大环境的改变,七里地村群众也摆脱了单一种植农作物的束缚,开始从事养殖、垂钓、采集山菜、开办家庭旅馆等产业。村民们修建垂钓池,种植时令蔬菜。特别是在佛手山旅游栈道贯通后,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意越来越火。
郑太胜说,目前村里的夏季旅游基本成型,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如何做好冬季旅游。七里地村的雪也很美,每至冬季,山地气候让这的降雪很足,雪期也较其他方长。小村人家房上房下、房前房后全都笼罩在茫茫的雪色之中。目前村里也正在和外界积极对接,寻找更加专业的团队和协助运营共同开发,让小山村的旅游尽快走上专业发展的轨道。
“克制”的横道会走的更远
在采访中,谈及横道的发展,横道河子镇长王雪峰多次提到“克制”二字。在横道逗留的几日里,也让记者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小镇的‘克制’是为了不断努力寻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平衡点。”
还记得今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哈工大博物馆正式向横道河子镇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当天,《牡丹江晨报》作为本地媒体应邀出席了颁奖仪式。颁奖典礼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域文化专员RichardEngelhardt(理查德恩格哈特)先生对橫道河子镇获奖表示祝贺并评价:“横道河子镇是一项规模巨大的修复类项目,在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私营实体专家和地方居民的通力合作下,极大地提高了历史小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尊重地方工业景观遗产的重要性,实现了历史保护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是小镇建设秉持的理念之一”王雪峰介绍,为了保持建筑的统一性,在横道很难看到很高的楼房。事实印证,小镇的“克制”是理性的选择,正是因为原汁原味的历史人文风貌,才会让看惯了钢筋水泥、高楼广厦的人们视若珍宝。就如记者在和一些游客聊天中谈到的,很多人来到横道后爱上了拍照,因为用这些老建筑做背景,随手一拍就有专业摄影师的水准。这就是很好的佐证,如果不是在“克制”中进行发展,这样的韵味或许就在发展中被掩盖了。
如今,小镇的居民生活、历史建筑、自然环境、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更近,历史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众人向往的“网红圣地”。
为横道旅游的全民模式点赞
在人均不到8分地的横道河子,旅游业无疑是小镇发展支柱。走进小镇你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当地打造旅游名镇的决心和努力。就如在小镇的街路上你随处可见“党员为你指路”的红色标牌,上面的手机号码就是小镇的“旅游服务热线”。标牌上的党员“老王”、“老郑”有可能就是这个镇、这个村的“一把手”。这种服务模式绝不是“假把式”,如果游客真遇到事儿,拨这个电话肯定好使!
除了小镇的党员,这儿的居民也值得你信赖,“热情、实在、不忽悠”是很多游客对小镇的评价。小镇的民宿,不分淡季旺季,全年一个价,就如七里地村的民宿,村委会统一挂牌、统一定价,按人头一人一晚30元,这价格够亲民吧!
在记者看来,作为经营者只有爱惜自己的羽毛,才能长久的受益。横道发展旅游业,不仅让当地百姓腰包鼓了,还让经营者自觉地产生了自我规范、约束的意识。“政府搭台、全民参与、共享共建”这才是发展旅游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晨报融媒体记者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