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从湘潭县白石镇走出去的齐白石,无疑是一座令人仰慕的丰碑。对艺术苦心孤诣的追求并取得非凡成就的白石老人,不只是艺术家们心中的“大师”,更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偶像”。对于白石老人的成长成才故事,湘潭人耳熟能详,这次走进有着“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美称的白石故乡,我们想探寻一些与白石老人相关的其他故事。于是,我们认识了执着追求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弘扬白石文化的老人,了解到当地政府保护历史珍贵遗存的举措……
易上元为我们讲解他的石雕作品。(记者罗韬摄)
白石故里“铁笔精雕”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天气晴好又有微风的日子,易上元最是喜欢。这时,他会坐在花草环绕的庭院里,一手握“铁笔”,一手拿铁锤,周而复始地敲击着。石花飞溅,风似乎懂得老人的心意,默契地将石屑轻轻吹走。于是,朴素笨拙的石头上出现了一个个中国字、一幅幅田园画……
80岁的易上元家住湘潭县白石镇湖田村,距离齐白石故居仅几分钟车程。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因为他能以手工在石块上雕琢出气象万千,这些石块上还记载了白石老人的许多故事,他的这项手艺叫“铁笔精雕”。
“铁笔”点石成“金”
在石块上描出文字或图画,将“铁笔”瞄准线条,再辅以铁锤的力量撞击,这便是“铁笔精雕”的操作方法。这项看起来简单的技艺,最考验匠人的手法,比如力道、发力方向等。“在刻的时候‘铁笔’要不停地转动,这样才能刻好。”易上元一边示范一边解说,其间有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奥妙。
“铁笔”其实就是俗话说的“錾子”,有方嘴的,也有尖嘴的,需在铁中包裹一部分铜。匠人的心血,从工具上便能看出一二,易上元手中这支錾子的“笔头”有了多处裂缝,像一朵盛开的花,他已经用坏不少錾子了。
这门手艺的由来,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因为父亲是一名石匠,易上元与石头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德怀亭石匾是我刻的第一个作品。”上世纪80年代彭德怀故居修缮之际,易上元时任湘潭县文化局文物专干,他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请了当地一名姓谢的师傅雕刻三块石匾,跟着谢师傅看了几天之后,易上元主动请缨想尝试雕刻石匾。为了打消谢师傅的顾虑,他表示,“你给我三天时间,到时候请你看看效果,不管怎样,之前约定给你的工钱不会少。”三天之后,谢师傅大为吃惊,只因易上元首次尝试就十分成功。
自那以后,易上元在老家院子里搭起了简易工作台,从各地买来上好的石料,“铁笔”、铁锤、小板凳伴他走过春夏秋冬,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有了生命。本地一些学校、图书馆等也挂上了易上元制作的石刻,其作品还漂洋过海到了台湾。
后来,易上元的一位老师为他题诗“铁笔湘潭易上元……”,“铁笔精雕”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刻画”白石艺术
在易上元家中,12块以青石制作的石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内容为《赤壁赋》,字体气势恢宏,尽显中国书法的魅力。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舅舅收藏的《赤壁赋》之后,易上元十分喜欢并制作成了石刻。从那以后,易上元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做石刻的人很多,他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我是白石故乡人,应该为传承白石文化做些什么。”一番思考之后,易上元决定以白石老人的诗、对联、印章等作为石刻内容。他从湘潭县图书馆借来齐白石全集,从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又专程从南岳、花石等地采石归来,以1m*0.3m的规格,先后创作了34块白石文化主题石刻。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作品在湘潭市博物馆成功展出,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进入年之后,易上元开始了新的尝试,他把齐白石的画也刻到了石头上。
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易上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将书画艺术巧妙融入其中,并创造了一些属于自己的雕刻技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兼具时代气息,更是成为传播白石文化的另一种载体。虽然没有五彩的颜色,可在这些石头上,白石老人的虾栩栩如生,近处的更实一些,远处的若隐若现;鱼群摇头摆尾地在水里嬉戏;耙子上似乎能看到锈迹斑斑;蜘蛛在蛛网上爬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易上元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切是那么的生动有趣。
这些年,易上元还创作了50余块毛泽东诗词主题石刻,他还把自己最喜欢的《满江红》石刻嵌到了进门处的墙壁上。
易上元正在雕刻石碑。(记者罗韬摄)
传承非遗文化
时光虽不语,岁月自成诗。易上元的“铁笔精雕”逐渐从白石镇的湖田村走了出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并以“白石铁笔精雕”之名成为传统技艺类湘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铁笔精雕不只是易上元自己的,最终成了湘潭人民的。
年,易上元又开始在老家“大兴建设”,这次,他准备建一座陈列馆。经过两年的打造,这座名为“白石文化艺术生态馆”的陈列馆面世了,面积达余平方米,易上元创作的绝大多数石刻作品都镶嵌在了白墙上。
白石文化艺术石刻显然是这座陈列馆的主要内容。开篇展示了白石老人创作的画面以及白石诗一首,“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易上元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巧合,虽然自己没有刻意为之,但最终展出的齐白石文化艺术主题石刻共93块,与白石老人的年龄是一样的;最后一幅为齐白石所画的牛,恰好呼应了开篇那首诗。此外,毛泽东诗词主题石刻也在此展示了出来。
“我学铁笔精雕时才15岁,比我爸初学时的年纪还小。”今年48岁的易武一直跟着父亲易上元学铁笔精雕创作,也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如今,在易上元创作之时,身旁又多了另外两名徒弟,这项传统技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开设陈列馆只是易家父子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准备成立工作室,加大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推广,培养更多传承人。
年逾八旬的易上元还有自己的小目标,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生肖币为蓝本,他每年创作一个生肖石刻,目前已经完成了7个,“我希望能完成十二生肖!”
刘氏双雄与白石镇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李靖
“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刘道一双膝跪地仰天长啸道。年12月底的长沙浏阳门外人头攒动,监斩官抛出令牌,刽子手大刀一挥,一颗头颅落地,鲜血浸润了旧土。“守旧还是革命,生存还是灭亡。”来往行人皆驻足停留,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刘道一,湖南湘潭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少年时期就喜欢阅读进步书籍,受革命潮流影响,先后加入华兴会和同盟会。年,刘道一受黄兴委任为萍浏醴起义领导人。不幸的是,刘道一因在长沙、衡山等地筹集军火、征召军队,引起清政府注意,在从衡山返回长沙途中被清军逮捕,年仅22岁的他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
有民间传言刘道一是衡山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12月22日,我们跟随市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来到湘潭县白石镇莲花村探访刘家老宅的遗迹,开启这段尘封已久的回忆。
根据刘氏族谱记载,追溯到刘道一出生的那一刻,他祖上已有五代人在湘潭境内生活了年。那为什么刘道一会自称为衡山人呢?因为在他出生的年前,他的先祖确实来自衡山。“中国古代百姓对行政区域的概念比较模糊,人们的祖籍常是以名声显赫的地理标志来确定。衡山是五岳之一,闻名全国,其巍峨雄壮的姿态蕴含着一股浩然正气。刘道一所居离衡山并不远,何况祖籍又可追溯到衡山,身为革命志士,自然就乐以衡山人自称。”何歌劲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刘家的老宅位于莲花村八斗冲杨梅塘边的一处洼地,依山傍水而建,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惜的是,刘家老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拆毁了。”村民刘兵成说,他是刘家的后人,刘道一是他的堂叔公。
在刘兵成的指引下,我们沿着杨梅塘边的小路独辟蹊径,踏过一块长满绿苔的青石板,拨开和人一般高的芦苇,站在洼地之上便能看到土砖房遭拆毁后留下的断壁残垣,瓦片散落一地,腐朽的横梁斜插在土中,装饰用的石墩也被杂草藏匿在不起眼的角落。
“其实这个老宅本是我们尹家的,可惜老祖宗沉迷赌博,败光了家业,为抵债只好将宅子出售,于是刘家便购置到了这处房子。刘道一的哥哥刘揆一还曾写过一封信给我们尹家,委托我们管理他的家业。”今年78岁的村民尹铁新说,刘家人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在尹家人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时候收留了他们为佃户。可惜的是,年自家的侧房失火,刘揆一的手迹被烧毁。
“如果说刘道一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殉道者,那他的哥哥刘揆一则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倡导者。”何歌劲说,刘揆一是同盟会的领袖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前,刘揆一在东京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长达四五年之久。辛亥革命爆发,刘揆一从日本火速回国,组织湖南革命军分批前往武昌支援,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后因联共言论遭蒋介石排斥,隐居深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致函刘揆一,邀其北上共商国是。刘揆一抵达黄河边,因身体不适而返辙,年在湘潭病逝,被安葬在刘烈士祠后院。
刘烈士祠先前是清政府湘潭县署的守备衙门(今雨湖区城正街曙光学校旁),后来为表彰革命烈士,孙中山以总统名义发布《命黄兴优抚刘道一令》,便在此处修建祠堂以纪念刘道一。“按照名山葬名人的传统,刘道一遗棺被迁至长沙岳麓山上,至今保存完好。”何歌劲说。
壮士已故,英灵长存。改革求变的遗志代代相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齐白石故居。(记者罗韬摄)
杏花村里品白石文化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冬日里,杏花村,齐白石故居比往常要安静一些。这座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典民居,于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论何时始终绽放着光彩。
它有着典型的湘潭民居特色,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两端各横三间,土墙茅顶。若是在湘潭农村长大的人,定会熟悉地觉得,这座宅子里某个角落似曾相识。年1月1日,齐白石就出生于这座民居的正南房。
不变的是白石故居,变化的是周边环境。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管控,齐白石故居周边按照空间规划明确禁止建设区。”白石镇副镇长左明清说。依托白石文化名片,白石镇开展了“精美乡村”杏花示范村建设项目。项目以白石故居环线道路建设、美丽屋场打造和民居改造为主,预计投入总资金万元,目前已投入万元,完成了景区环线白改黑工程、杏谭路建设、深溪山路、杏花村路基加宽、景区融合白石文化元素工程、3个美丽屋场净化与建设等项目。此外,周边还将美化栋民居(目前已经美化69栋),并对水系两旁、道路和居民庭院进行绿化。目前,道路亮化、路灯安装基础建设、自来水改造、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30余户旱厕改水厕等工程均已完成,还为每户居民发放了垃圾桶。如今走进杏花村白石故居,已经能感受到白石文化与美丽乡村相互融合的新面貌。
其实,早在年,白石镇就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景区——齐白石文化旅游景区。近几年,白石镇先后对景区道路及周边杏花园、杨梅园、银杏园等进行升级改造,还引进了一家湖湘木刻珍藏馆,成为白石文化的延伸。目前,白石镇正着力建设齐白石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久之后,人们可以在这里走青石板游步道,还可以在写生基地近距离感受白石文化。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