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北方年画的代

杨柳青年画——北方年画的代表

杨柳青年画以产地杨柳青得名。杨柳青在金代称柳口镇,明代改称杨柳青,沿称至今。杨柳青距天津巧公里,东南临运河,西北紧靠子牙河。沿津浦铁路线,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为盐、商集中之地。

杨柳青一带素来人烟稠密,明末渐有年画制作,大概多为农民的副业,其中已有专营年画的作坊。清代初期,杨柳青年画风靡一时。画坊多时占了半条街,有十几家之多,其中以两家最大。一家是戴廉增。戴生于雍正十三年,祖上在杨柳青设画坊,传至他已九世。到乾隆时规模很大,其分店发展到北京、绥远等地。仅他一家,年产年画就达一百万张。一家是齐健隆,是在康熙年间从山东迁来的,开始营裱画,后来才发展成为年画坊。杨柳青年画在乾隆时最兴盛,除戴、齐两家外,还有惠隆、爱竹斋、万顺恒、盛兴、增顺等字号。

所谓杨柳青年画,其产地实在业不限于杨柳青镇,周围的如炒米店、泊头、周李昊等30多个村庄,也都从事年画生产。在这个地区,几乎男女老少都参加年画制作,有的当作正业,有的当作副业,有的刻绘,有的染色,有的装裱,形成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景象。杨柳青是当时北方年画生产的中心和集散地,除在华北各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陕西、内蒙、新疆等地。

杨柳青罗致了一批民间画师与刻工。这些艺术家除少数外地延聘来的意外,大都为杨柳青一带的乡民。这些民间艺人都很有才华,可是很多名字已经不传。从流传的歌谣中知道有过一位叫白俊英的女画家,群众赞扬她是“神笔”。光绪前后的著名画家是张俊庭、王润柏、周子贞、戴立山、张祖三、张耀林、王本意、陈玉舫、赵景贵、韩竹樵、成三谢、王葆真、高桐轩、徐荣轩、阎玉桐、杨续、韩月波、王绍田、徐少轩、徐思汉等。人们赞扬那些优秀作者刻画人物生动、真实、秀气;“男有男性,女有女性”;“儒气浓厚,笔力好”。高桐轩是其中一位影响很大的画家。他名荫章,杨柳青人,少年时开始临摹作坊画谱,韭学习画像。

壮年时期。曾一度在清宫廷”如意馆”作画供奉。以后回乡,仍然生活于下层,从事民间年画的创作。他的画受宫廷艺术影响较深,也融合了一些传统绘画的长处。他善于点景布局。刻画人物精到。60岁以后的精品有《踏雪寻梅》、《庆赏元护仆、《春风得意》、《瑞雪丰年》、《文姬归汉》《三顾草庐》等。还有一位外地来的画家钱慧安,也对杨柳青年画发生较大影响。钱字吉生,上海宝山人,喜画人物,间作花卉、山水,在上海名重一时。他应杨柳青年画作坊爱竹斋之请。为其画样稿,一经刻版发行,观者争购。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典故或前人诗句,用色淡匀中和,诗画书相结合,尤为知识阶层所喜爱。杨柳青年画著名刻工有李万义、于采章、李文义、王永清、王文华等人。

杨柳青年画是北方年画的代表。在艺术表现上吸取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受到宋、元院体画和明的影响,尤其多受清代画院的影响,是趋于写实、笔法匀称、设色鲜明、格调典雅优美一路。所绘人物,大都是摹写苏汉臣和宋代画院的画本。

以后,又从临摹发展到创造,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活生生的形象,注重人物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的刻画。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又保持木刻年画的特点,发挥线描的作用。杨柳青年画既从历代画家所创造的“十八描”中吸取了多种表现方法,又逐渐从明清木刻中得到借鉴,不断加强木刻趣味。

杨柳青年画中的线刻,有的轻快流畅,有的刚健苍劲,有的凝重古朴,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在线的运用中,使之有利于画面的清晰、饱满、富于韵味、适于上色,业加强黑白对比的效果。杨柳青年画在敷色上也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杨柳青年画在用木版套印的同时,还采用人工用笔敷色加工的方法。如描绘人物脸部、手部肤色的细微复杂变化,就多采用毛笔敷色。一般年画色彩讲究强烈对比,杨柳青年画用色则崇尚给人以素雅、文静、调和的感觉。即使有一些作品色彩鲜艳、调子明曲,但也力求不俗不暴,不生硬刺目。杨柳青年画的巷材十分广阔丰富,反映了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愿望、理想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以戏剧、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为内容的年画占绝对优势。

杨柳青年画在各个时期中,无论在选择题材、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各方面,又是有变化和不相同的。这里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福善吉庆》,这是康熙、乾隆年间的作品。画中一位贵夫人,旁边陪着一位侍女,在看着三个孩童玩耍。一个孩子在放蝙蝠形的风筝,一个手中持扇,还有一个拿一把戟,戟上还挂着一面磬。蝠、扇、戟、磬与福、善、吉、庆谐音,是一副祈求吉祥的年画。这幅画中的娃娃天真恬泼,仕女丰胶端庄,刻画入微,人物真实。服饰打扮,华贵入时;器用陈设,繁复绮丽。设色富丽、典稚、调和;运线精到细致,显然是受到院画的影响。这幅画,无论从题材到表现方法,都可作为杨柳青早期年画的代表。

杨柳青年画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形式愈来愈多种多样,早期的作品,偏重于描绘人物,景物都很简单。后来加强了环境的描绘,有的作品甚至以全景式的构图出现,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占满画面,人物故事则发生在其中。民间艺术家为了适应年画不同题材的要求,往往采用大胆而其有独创性的构图。

当以戏剧,文学故事为内容的年画勃兴之时,群众已不满足于观赏其中的某一片断情节,而要求有头有尾地描绘出来,这样连环画年画就应运而生。民间艺人借鉴古代壁画的表现方法,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取其重要情节。集中画在一个幅面中。《白蛇传》就采用了这样的构图。它产生于光绪年间,画面纵60厘米,横厘米,包括《游湖》、《借伞》、《开药铺》、《盗仙草》、《斩蛇去疑》、《水漫金山》、《断桥》、《祭塔》八个场面。在各幅画之间,运用云彩、山石、花木等使画面相互连成一片,错落有致,毫不紊乱,宛如一体。这幅画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则比前期逊色,笔墨有些草率,着色比较板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