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的壁画一般是墓主生平追求及生活水平的体现,是历史学及考古学家重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山西一座“八角墓”中出土的壁画却让人细思极恐。
藏在护理学校下的墓群
年5月,山西汾阳高级护理学校准备实施扩建与翻新。
然而在开土动工后不久,施工队就挖出了一座古代的砖室墓,学校得知消息后立马通知了汾阳县的有关机关。
汾阳县博物院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对施工区进行了钻探,这不探不要紧,一下竟挖出了大大小小8座砖室墓。
如此庞大的墓群还处在汾阳高级护理学校的正中央,也就是说,师生们一直都在一堆古墓上日常活动,消息一出,全校的人都难以置信。
由于墓葬较多,汾阳博物院人手不够,便向上级部分提出申请,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一起联合对这批墓葬进行发掘。
为了便于区分,专家组首先依据地理位置对墓葬进行了从M1到M8的编号排序。
这8座墓都是单室墓,单室形态与规制各不相同,墓向不一,分布也没有规律,所以可以初步判断这里应该只是古时的一个群体埋葬点,并不是某一位名人的主墓或附属墓。
虽然8座墓并不相似,单室根据形制也可以大致分为3类:
1号、4号及6号是长方形墓,均有窄长的土墓道,其中4号和6号向东,1号向西。
2号墓则为一座六角形墓,有土坑墓道,面朝南,但内部破坏较为严重。
剩余的3号、5号、7号和8号则均为八角墓,都有较长的土坑墓道,且5号向东,3号、7号和8号向南。
其中M5在这8座墓中规模最大,结构、砖雕以及装饰品也最为复杂,整座墓由墓道、墓门以及甬道和墓室组成。
M5的建筑总共用3种砖堆砌而成:墓壁及墓顶主要为条砖,墓底是方砖,斗拱、柱和装饰门窗等仿木结构则是由特制砖粘合而成,所有的砖面均经过了精细打磨,表面平整光滑。
墓门也是砖制门洞,门洞外雕成了木刻样式,门额上雕出两枚花型门簪,门洞上方也有雕出的椽头、瓦当和滴水,再上面有一花边牌匾,但是没有文字,墓门的两侧用白灰作底,绘有黑色的花草。
墓门后就是甬道,与墓门同宽,靠近墓门出有浮雕。
南壁上部是一头卧在莲花座上的鹿,嘴里含草,下面是一名戴有头巾的武士,身穿交领战袍与铠甲,腰部束有束带,左手持弓,右手握箭,呈蹲姿且目视门外。
北壁上部是一头卧在莲花座上的狮子,脚踏绣球,下面同样也是一名武士,整体与另一名相似,但手里武器换成了短剑。
甬道的正中间有砖雕的高门枕,并沿壁面砌出了两扇板门,不知是受人破坏还是修墓之人有意为之,两扇板门均向内敞开。
甬道连接的墓室构造极为巧妙,是一件八角墓室,八面墙壁四大四小,宽分别为1.44和0.87米。
墓壁从高2.7米处就开始重叠,垒成了穹隆顶的样式,总共用了27层条砖层层堆叠而成。
墓室的顶端还有一块方形封盖,内部悬挂有一面铜镜,但是已经脱落,墓壁上也有砖雕和彩绘。
墓室八角共有檐柱八根,都是四方的形状,柱体黑色,柱顶有黄色花纹。
墓室中央则有两具尸骨,依据体型判断应该是一男一女,棺木已经腐烂不见踪影。
令人遗憾的是,M5与其他七座墓葬都受人为后天损坏严重,室中均无有价值的文物,但是根据地上散落的铜钱以及墓室形制来看,
专家们初步判断这座墓葬群的时间应该属于金代早期。
八角墓现完整壁画
虽然M5八角墓中并无有价值的文物,但是墓壁上却还保存着完整的壁画,这对考古专家们来说无疑是珍贵的参考资料。
于是专家组们与壁画专家一起,紧急对墓中的壁画进行了清扫修复工作,使壁画得以用原本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最先清扫出的壁画并无特别之处,描绘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场景,最大的一幅是墓室西壁正中所刻:
墓室西壁正中雕刻了墓主人夫妇宴饮图,画中两人端坐在椅子上,面前有一个桌案,桌上还摆有两杯酒,二人身后是一个屏风。
画中女主人头发高高束起,身穿对襟长袍,双手拢起放在桌案上,男主人则头戴璞头,脸上留有长胡须,手里还拿着一串圆珠,与他们相对的还有一只蹲着的小狗。
男女主人宴饮桌的两旁各有一扇格扇门,门柱是黑色的四方形,格新则用细的棂条拼成了菱形的图案,整个西壁上方是雕刻的卷起的竹帘,与门柱相交的地方有卷云头。
西北壁雕有一位头戴巾,外穿长衣的妇人将门半推开,门也是四格门,门额处雕刻有花型的门簪。
北壁雕有一个带着圆形帽的男人端坐于桌案后,隐在两扇半开的门后面,桌案上还有摊开的书册以及砚台,描绘的应该是墓主生前办公的场景。
到这里,这座八角墓中的壁画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帮助专家们更加证实了墓的年代以及墓主生平,但是墓主办公图的上方所刻就令大家有所感叹了。
就在办公图的上侧,有一处雕出的壶门形,里面雕刻了一位男子正在拿着锄头挖坑,旁边的妇女手里抱着一位婴孩在低头掩面而泣。
看到这幅画的专家第一时间联想到,这应该是说墓主夫妇身前有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孩子患上疾病不久夭折,所以他们把孩子埋葬起来。
可是通过其他壁画来看,墓主夫妇生前的经济条件应该不错,虽然身份是平民,但是能拥有这样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也是财力雄厚了,这样的家庭如果埋葬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像画中描述的如此简陋。
而且之前的壁画中连家中小狗都被画了出来,为何这个孩子却要被雕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
种种矛盾推翻了专家之前的猜想,那么这副画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画中的三人又是谁呢?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专家们在又南壁的壶门形雕刻中发现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王祥卧冰”的壁画,这给了专家们巨大的提示,那么办公图上侧的壁画会不会也是相同的类型呢?
通过查阅二十四孝故事,专家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画中三人描绘的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葬子”。
“郭巨葬子”这个故事比起二十四孝中的其他故事来说,放在现在听起来就有些迂腐以及封建的意味在其中了。
“郭巨葬子”这个故事讲得是以前有一个叫郭巨的男人,非常孝顺,但是家中十分贫寒,只有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之后他结了婚,与妻子生了一个小孩,但是家里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全家人都吃不饱饭,郭巨的母亲便将自己的饭让给孙子吃。
这件事让郭巨知道后非常愧疚,决定与妻子商议将孩子活埋了,这样他的母亲就不用再把饭让给孙子吃了。
郭巨的妻子听了以后自然是不愿意的,可是郭巨说:“孩子没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再生,可是母亲只有这一个,无法再找到了。”
妻子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了郭巨的请求,含泪与郭巨一起将孩子埋葬了。
这个故事本意是想宣扬郭巨的孝子精神,可是活活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以供奉母亲也并不是什么能够体现能力的事情。
这副画与背后的故事一经破解,专家们都陷入了沉思,网友们也纷纷怒骂郭巨没有本事,既然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将无辜的孩子带到世界上再无情将孩子杀死?这是愚蠢与无能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孝顺的体现。
就连雕刻这副画的墓主都受到了网友们的激烈抨击,能够信仰这种故事,还将它刻在自己的坟墓中的人想必也不是什么明理之人。
相似壁画无独有偶
其实,将二十四孝故事刻在自己的墓中这种事,在山西出土的墓中很常见,墓主们将这些故事画出来,并不是说自己就会效仿故事中人的行为,只是一种警戒后人或者歌颂自己生前孝顺行为的一种标志。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已发掘的画有二十四孝图的金代墓葬多达三十多座,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孝养观念在金代山西极为流行,那么孝养观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与地点如此大面积盛行呢?原因有一下几点:
儒家孝悌思想在金代山西快速传播
金朝在金熙宗统治时期开始全盘汉化,在治国方针以及思想文化上非常尊崇汉制,统治阶级仿照汉朝时的举孝廉制度,将“孝”作为选官时的重要标准,同时对民间的孝顺之人给与表彰和奖励。
山西在金代完全由金政权所统治,并且汉族地方官学较为完备,文化教育有进一步的普及。
同时,程颢曾经在山西晋城当过三年县令,这三年时间里,他进行讲学,重视教育,进一步宣扬“天理良心”、“诚心诚意”等思想,使孝义观念在山西地区得以进一步加强。
全真教忠孝观念在金代山西迅速发展
金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学习汉人用儒、道、释的思想进行社会教化,缓和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不仅让道教、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促进了全真教及太一教等新流派壮大。
其中全真教以《道德经》、《孝经》等作为经典,倡导苦行、忍辱、清净,很快被民族矛盾尖锐,处于宋金、金元交战之地的山西人民所接受,日积月累之下,山西建于金元时期的全真道观有三百多座,可见全真教在金代山西的传播之广。
而“忠孝”观念是全真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战乱频繁的金代社会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所以全真教在金代山西广泛传播的同时,其孝养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伦理观,使孝子故事成为山西金代墓室壁画的主要题材。
佛教“行孝报恩”思想在金代山西兴盛
由于佛教在中国东北地区盛行,女真族在创立早期就已经有了信仰佛教的萌芽,到了金世宗统治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佛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在山西境内兴建或重建的金代佛教寺庙有处。
与由官民和道士募捐的金代道观相比,金代山西佛教建筑受到金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因此佛教建筑内部大多饰有精美的宣传佛教教义、体现佛教思想的壁画,行孝报恩便是其中重要的题材之一。
像“王武子妻割股奉亲”、“郭巨埋儿”这类荒诞而残酷的孝行也大肆传播。
山西民间二仙信仰的影响
“二仙信仰”是山西东南地区具有地域性、本土化的一种信仰,“二仙”指的便是乐氏二姐妹,是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李村人,神话故事中,她们主要是由于恪守孝道侍奉后母的行为而得以升仙。
在宋徽宗统治时期,有两位女子为宋军送上粥饭,使得人人们相信她们就是乐氏二姐妹的化身,从此之后,“二仙信仰”在山西广泛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不断发展,二仙信仰已经渗透在山西东南地区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独特意义的民间文化体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晋东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地区人们的孝道观念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
即使到了现在,山西晋中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善文化的发源地,在山西,处处都能见到宣扬善行孝道的文化标志。
年5月,山西省祁县城赵镇修缮村在建设了三贤善馆、二十四孝文化墙等建筑之后,又建设了“三贤馆”。
山西省交口县西庄村,各处院落残留的雕刻有大多刻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年8月30日,中新网记者采访70岁的守村老人吴守礼时,也见到了离经风霜的砖雕石雕,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悠长余韵。
然而,古时传下来的二十四孝道故事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思想的发展,现代人们对于孝行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要杜绝“郭巨埋子”这样的愚孝,以更科学的角度来行孝。
年4月,浙江湖州营盘山内二十四孝雕塑的拆除,更是体现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所以,山西八角墓中的愚昧壁画只能作为美术作品加以赏析解读,切勿上升到行为高度。
参考文献:
《评论:拆除争议雕塑更要祛除愚昧孝道》;北京青年报,.04
《同心聚乡贤山西晋中:发展路上“归雁成行”》;中国新闻网,.05
《七旬乡村古建“守护人”的希望:“活化古村”传承文化根脉》;中国新闻网,.08
《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4
《金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