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展期:/09/10-11/05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已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展,展览分为“抗战木刻总检阅“十字路口的中国”“民间疾苦的呼喊”“来自台湾的礼物”“现实生活的日常”“旧世界的新憧憬”六个单元呈现。展览依循着“木协”巡展作品取向与工作架构,结合文献建立起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框架,既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新兴木刻研究专题的重要案例,同时也体现出美术馆学术主旨和研究的序列性。展览主题“移动的时代之眼”
“时代之眼”(PeriodEye)是艺术史家巴克桑达尔创造的一个概念,用于阐述一个时代中艺术家、公众、社会如何共同塑造一种艺术风格。从“时代之眼”的角度看,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所组织和展出的作品正显示出由抗战走向新中国之间这个过渡期艺术思想、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变迁。这种图像共识一方面源于木刻艺术与社会议题、人民大众、公共媒体之间天然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受惠于木刻自身的可复制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巡展的独特形式。本展主题“移动的时代之眼”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量巡展给不同城市和地区带来的视觉流动,从而使得左翼、革命的文化得以进一步宣传普及并得到广泛认同;二是木刻家的重新汇集,台湾光复、经济危机、内战爆发等新的事件,对革命与和平的期待等社会心理现象造就了全新的视觉生产。展厅
现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
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受学校委托策划了“抗战时期木刻创作展”,与图书馆紧密合作,在特藏文献中爬梳出与新兴木刻有关的书籍和图像,其中便含有两套民国时期版画原作。经过细致考证,一批皆是现代版画会成员之作,大部分可见于其出版物《现代版画》《木刻界》等,是罕见的完整系统收藏。以这批作品作为支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于当年策划了“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作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一回”开启了该馆在该学术领域的各项活动。抗战胜利以后,原总部位于重庆的中国木刻研究会于年初迁至上海,并改组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该会在上海的活动一直持续至年,年全体会员集体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后,自动停止活动。作为此间全国木刻界的中枢机构,该会组织了“抗战八年木刻展”和第1~4届“全国木刻展”,展出的作品不仅首次大规模总结了8年来中国新兴木刻的发展与成就,并通过新创作的作品折射出-年中国过渡期的方方面面,譬如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危机、木刻家赴光复后的台湾旅行创作、解放战争、人民艰难的生活和对新世界的希冀。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还在美国、英国、苏联、日本以及全国多个城市流动展出,而被广为人知。特藏发掘中的另一批为年至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巡展之作,本次“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即依此联合校内外艺术史学者精心策划的专题研究展,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此批木刻作品大多带有完整的衬纸和展览标签,标签包括“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第四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流动展”“广东广雅中学”五类。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由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经初步研究,这批作品很可能是年秋季“第四届全国木刻展”在上海首展后,组合其他展览作品来粤巡展,因年上半年战事和上海解放而滞留广州至今的。在公立美术馆中关于“木协”作品的系统收藏非常欠缺,这批来源于不同巡展的原作,有相对的完整性,对研究新兴木刻运动在年至年的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会徽参展艺术家
陈望、丁正献、葛原(葛克俭)、古元、郭炎、贺鸣声、胡一川、黄永玉、计桂森、李寸松、李桦、力群、刘旷、刘仑、卢鸿基、陆田、罗清桢、戎戈、邵克萍、施展、石之琦、王麦杆、王琦、汪刃锋、王树艺、吴忠翰、夏子颐、辛易、徐甫堡、杨可扬、杨讷维、野夫、亦支、曾景初、章西厓、张漾兮、张一山、赵延年、郑霄、朱鸣岗邵克萍/《鲁迅先生》/套色木刻/杨讷维/《灾童》/黑白木刻/年代不详
刘仑/《台湾高山族》/套色木刻/年代不详
黄永玉/《台湾的鹅户》/黑白木刻/年代不详
野夫/《纳福》/黑白木刻/古元/《马锡五同志调解婚姻案》/黑白木刻/力群/《伐树》/黑白木刻/年代不详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
移动的时代之眼——
广州美术学院藏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展期:/09/10-11/05
9:00-17:00,逢周一闭馆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2号展厅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