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寒风、映着白雪,年的朝阳在祖国大陆最东端升起。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渔民王立平伴着第一缕阳光,开启新一年的忙碌。
王立平直播卖鱼。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摄
冬捕、直播卖江鱼、包装发货。红火的生意,让王立平忘记室外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现在平均每天七八十单,多的时候多单。”她说。
王立平直播卖鱼。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摄
王立平是赫哲族人脱贫奔小康的缩影。生活在中国东北角的赫哲族,从全族仅存余人到如今的多人,唱着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曙光。
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一栋栋新居透着民族风情。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赫哲族人正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村民耿忠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住着两层小楼。耿忠兰说:“以前的日子可苦了,在山上住地窨子,打鱼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富起来的耿忠兰,迷上了赫哲族传统文化。她已经学会了五六首赫哲族民歌,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参加演出,仅此年增收近千元。
八岔村村民学唱伊玛堪。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摄
在八岔村伊玛堪(赫哲族古老的说唱艺术)传习所,佳木斯市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桂凤正教村民唱赫哲族传统民歌。她说,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赫哲族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赫哲人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
吴桂凤教赫哲族传统民歌。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摄
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曾经的“上访户”何淑艳谈起变化,频频竖起大拇指。何淑艳说:“以前我因为没房住上访,现在乡里给解决了住房,驻村工作队又给盖了仓房,修了院子,我心里别提有多敞亮了。”
有了住房,何淑艳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靠着踏实肯干,她被评为同江市脱贫攻坚“励志之星”。据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副书记赫英良介绍,今年乡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旅游项目玻璃栈道,吸引了大量游客,仅此一项为每户贫困户增收近0元。
国家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左一)在教授鱼皮制作技艺。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摄
临近正午,阳光耀眼。在高高的兴安岭上,鄂伦春人张玉霞正在带领村民学习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
张玉霞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桦树皮手工制品传承人,她成立工作室,注册商标,吸纳越来越多的鄂伦春族妇女加盟,共同生产桦树皮手工艺品,在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带动鄂伦春人增收。
今年74岁的葛长云是国家级狍皮技艺传承人,见证了鄂伦春族生活变迁,她说,鄂伦春族从斜仁柱、木刻楞、砖房到现代化新居,经历了四代房,几十年来,依靠党的好政策,实现全面小康。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新年伊始,生活在祖国东北角的鄂伦春族、赫哲族,唱起歌儿,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王建、侯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