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木刻版画
民间木版画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木刻版画。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是中国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到近代印刷术出现之前这一漫长时期最富特色的图画传播形式。
木版年画按照劳动人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追本溯源,谈及古代民间木版画,就得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没有受到印章与碑石雕刻等启发,以及具备了纸、墨和摩拓的基础,木版印刷的出现是很困难的,即使出现,也不会一开始就那样完善。
就中国现有的历史资料看,在我国,隋唐以前,还没有印刷术。当时的文学和绘画都是直接书画于纸上的。直到隋唐出现了印刷术之后,才有了佛经木刻。
到了宋朝,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改革,特别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雕版印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版画艺术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雕刻印刷的程序是照事先画好的稿子刻在木版上,然后以纸印刷着彩,或者套色印刷。
唐代的雕版印刷制品已经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早的遗物,便说明了这一前因后果。一千多年以来,木版印刷在中国发展很大,并且普及于民间,从雕刻文字印刷到雕刻画画印刷插图和画张,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物的复制手段。
可以说,在中国出现近代印刷术之前,亦即清代前期西方的铅印、铜锌版和石印还未传入时,木版印刷是印刷的一统天下。
由于古代和现代民间的木版画属于“复制木刻”的性质,所以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这种印刷手段已不再被采用,由原来的泱泱大河变成了涓涓细流,仅仅被当作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人们所看重,其范围显然是大大地缩小。特别是近现代的民间木版画,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使用和欣赏,但为数不多,较多是当作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从这方面说是非常可贵的。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品种很丰富,除独幅供幅欣赏者(如年画)外,大都与不同用途和人生礼仪相结合。如贴在门上的门神、各种祭祀用的神像和纸马、书籍插图、包装和扎糊用的花纸,木版刷印的窗花、灯画、风筝、纸牌、彩选格、旗幡、刺绣图谱等。有的只限于单色(黑色)刷印,有用彩色套印或墨版与填色着彩相结合。
它是中国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到近代印刷术出现之前这一漫长时期中最富特色的图画传播形式。其作者有专业的民间画工和刻工,有农民直接制作而无署名者。其历史传承性很强,有的画稿样式往往经历许多代,许多人翻刻而小有变化。木刻画虽属于复制性木刻画,但其艺术表现力仍是很有特色的。
谈及中国民间的传统木版画,它不仅是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而且蕴含着人民大众无比丰富的情趣理念和审美思想,因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编辑
王锐
审核
萧萧
云贵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