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文化的重拾,始于这二人

版画艺术在其工艺上在不断发展,与印刷术的发展也有关系。在古代时期,版画主要是用木头来雕刻的,但也有一些属于铜版刻。巧夺天工的技艺,具有独特风味的版画,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的。

我国现在保存着时间最早的版画,并且有确切雕刻年月日的,是有名的佛经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的首页图。这是最早人们将雕刻的版画作为书中的插图,源于唐代。

宋元明时期以来涌现了很多精美的版画,在唐朝、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新及发展。在经卷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关山水雕印图。其他类型的书籍,也有许多的雕刻作品。在当时,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的雕刻特色。后来出现的连环版画,其前身便是元代所出现的平话刻本。

在明清时期,版画一直在不断发展。在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当时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工商业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便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时,版画便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且可谓是达到了巅峰时期。版画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图书中,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刻画为主要内容的图谱。进入清代之后,版画便日益衰落,特别是后期,由于当时风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没有很多优秀的版画作品了。在晚期,石刻,铜刻印刷从国外传入中国,这更使得我国的木刻版画迅速走向衰落。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鲁迅先生想要普及大众文化,于是想要提倡木刻版画;而郑振铎先生自己本身就爱好图书版画,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