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岁月痕迹,感受现岭古村的魅力
秦宏平
陵川现岭村,一个深藏在太行山谷中的历史文化名村!
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聆听古村深处的呼吸,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厚厚的人文底蕴。古风与古韵并存,细细的欣赏,几百年前现岭人创业经商的故事,会深深的印在记忆中。
俯瞰现岭《陵川县志》记载:古时有一朝廷命官,路径此地,不幸染病深殁,藏于南山,随之显灵,因此,取名“显灵村”。后因村庄坐落于北岭之上,人们取“凸现岭上”之意,遂更名为现岭村。
现岭村大约建于宋末元初之际。相传,最初来这里安宅落户的是一家姓姚的家族。随后,张氏家族从高平石末南张寨迁来定居。解放初期,上年纪的张氏家族人每年清明节都结伴到南张寨上坟祭祖,每每受到南张寨人的热情款待。
张氏家族几百年为了维护种族尊严,恪守论理道德,清道光年间,制定了族规,其中有按辈分排序一项,即用汉字中的自、张、学、文、有、广、维、德、道、首十个字代表十辈人,族人取名时贯用同一字以示同辈人,这种族规一直沿用于解放前夕。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现岭人在经营好土地的基础上,始经商做生意,他们走出家门,行走到河南商丘,周口和安徽蚌埠等地,把当地的蚕丝、麻皮,铁器等运走,再把那里的布匹等生活用品带回来,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用骡驮。至今村中仍有赶骡院旧址。经商赚钱后,修住宅、置田地;办公益事业,募捐钱修庙,凿井、铺路等。一座颇具规模的集镇渐渐发展起来。
俯瞰现岭
古庙宇建筑承载着古代现岭人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物化。位于村西的三教堂,创建于清顺治十年,重修与道光五年,它集道、佛、儒三位一体,正殿面阁三间,供奉老君、释迦牟尼,孔子三尊佛像,偏殿四间,东西各两间,东面为关公殿,西面为奶奶殿,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整个庙宇规模不大,但看上去也显得庄严、肃穆。白衣庙位于村西,正殿三间,供奉白衣观音佛像一尊,偏殿四间为五祖和送子观音佛像各一尊,始建于康熙三年,维修完善与道光年间。诸神观,又名东大庙,为村之社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重建于道光十一年,该庙分上下两院,上院有正殿三间,双柱斗拱叠檐,东西配殿四间,东西厢房六间,中间过殿为元帝殿。下院为舞楼院,分别有舞楼三间,两侧耳楼四间,东西看楼十间,过楼四间,另有东后院(骡屋院)为库房,伙房之用。龙王庙建于清道光十三年,有龙王殿,舞台等建筑物,每年二月初二在这里举行庙会,遇天旱无雨,方圆几十里村庄都到这里来烧香祈雨。
现岭村的古民宅大都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按其修建先后顺序,以其门楼匾额题词命名主要有十处:
“居仁由义”院,建于乾隆二十年,此院由里外两院组成。里院有北楼房七间(已毁),东西厢房各五间,中有门楼与外院隔开,门额题有:“曲江四美”四字。外院对称建东西楼房各三间,抱厦二间,外大门横额书有:“居仁由义”四字,取孔子五常中“仁义”二字,告诉人们居家要讲仁义,由义而仁居,方可和睦相处。据其宅主所藏一木匾额记载,此院乾隆年间曾有举人及第。该院形同簸箕,故又叫“簸箕院”。
“爱吾庐”院,建于嘉庆十年,是张鹤的旧宅老院。门楼前额悬挂“贡元”匾一块,上款云:“钦命谱起居注官输村院侍谱学士提督”,“山西全省学政加彭纪録”。下款云:“咸丰九年岁次已未孟冬款旦”“贡元张书绅立”。“贡元”即“贡院”,是封建社会官府设置的推荐秀才,举人的考试场所,该院的整体布局为四面角房为二层楼房,中间正房为平房,看上去高低错落,别致一格。
“谦受益”院坐落村西南,是一处不太规则的四合院,建于嘉庆十三年,门额书有“谦受益”三字,取其名言“谦受益,满招损”之句。意在告诫人们只有谦逊,才会给人带来好处。
“修厥德”院经省文物专家考证认定为省级清代民居建筑最好的典型的四合头院。它于道光十一年破土动工,道光二十四年竣工,建筑工期为十三年。前后三院共计房屋三十余间,其中中院为主建筑群,有主居房、东西厢房、客厅,建筑布局十分考究,样式对称讲究,工精料细,砖雕木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北厢房山墙的影壁(面对院门)四条砖雕画屏更引人注目,雕画内容分别为竹、荷花、牡丹、梅花配虫鸟并题词,雕刻工艺精细逼真,画面布局合理,为砖雕之上品。据花梁所记,建造此院的宅主人张鹤,张凤兄弟二人。
“安贞吉”院建于道光二十二年。是旧民宅中唯一的一座牌楼式大门,双柱式,单开间,斗拱层叠,门额上木刻楷书:旌表处士张元枢之妻姚氏节孝牌坊。据说,张元枢,张元杰兄弟二人同在河南做生意,兄张元枢不幸因病而故,其妻姚氏年仅21岁,尊孝道,守贞洁,不改嫁,村人有口皆碑,其小叔子张元杰为之感动,遂修此院安置姚氏而居,并建牌坊以昭嫂夫人贤淑贞洁之美德。门额所题“安贞吉”,为平安,贞洁,吉祥的意思。
“德为邻”地处村中正街之上,也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四合头院。从外形看,台阶之上门楼高大豪华,筑墙高直,气势恢宏。为宅主人张志栋在河南做生意赚钱后于道光二十四年(年)所建。
“紫气东来”院、“淳信明义”院、“光及第”院、“乐循理”院分别为嘉庆十年、道光三年、道光二十一年所建。建筑规模虽不及上述各院,但也各具特色,不失为村之古民宅中的佼佼者。
走在现岭的古街上,青石板铺就的街面仍保存完好,人们行走在青石古街上,仿佛穿越在明清时代。村上人说,这是道光二十三年,村人集资用青石铺设的两条街道,长有两华里,其中一条至今保存完好。当时还掘井一眼,取名“张阁井”,井底刻碑云:“现岭村用水井”。
岁月不知不觉远去,许多的故事已随岁月一起逝去,有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却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捧着这沉甸甸的故事,人们的心会倍感沉重。
一则故事讲赶骡院和赶骡碾掌的故事。村中北面坡上有一院落,叫“赶骡院”,紧靠院下方置有一石碾,叫“赶骡碾掌”,传说,该院和该碾就是当年专为生意人修建的住宿场所和备用工具。生意人往返山西河南,人畜路途饥渴劳顿,需要住宿和补充草料,就在此歇息补充,好在次日再赶路途。可见当年人们饲养骡马驮运东西的普遍和村人为生意人想得如此周到。
二则故事讲,张志谋张白印打官司。清宣统年间,村人张志谋、张白印是陵川县南门外两个打官司高手。一年冬天,地冻如铁,村中两户人家要打一场“羊啃麦田”的官司,原告和被告分别委托张志谋和张白印写诉状并代理诉讼此事,公堂之上,县太爷稳坐大堂,听了一方辩词,然后又听另一方反辩说:“嘴问冰销,四蹄扒捞,吃掉麦田,连根都刨。”县太爷听后认为都有道理,一时无法判断。从中可以领悟到古现岭人的智慧。
现岭古村的一砖一瓦,一条古街,一座古院,一口古井,乃至一面照壁,它们跨越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无不留下岁月的痕迹。翻阅它,如同推开一扇久闭的大门,一页一页地走进去,那重重的脚步会踩在历史的脚印上;一步一步迈进这扇门,心会随着脚步慢慢地像趟过一条历史的河。
沉重而感动!
作者:秦宏平
资料提供:现岭村
编辑:太行小松
往期导读
陟椒刘家大院,“北方民居一绝”!
当年若无此人力挺柯受良、朱朝辉飞跃黄河,壶口或许至今筚路蓝缕
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晋商家族最有文化的乡间院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