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民从给本报画插画到书画大家

年6月22日 23:08 浙江工人日报网记者许瑞英

祖籍台州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吴立民,自幼多才多艺,早年虽经历坎坷曲折,仍不改乐观豁达之本性,爱好音乐、诗歌和绘画。曾师从西泠印社执事阮性山。其书画作品技法精湛、恢弘大气、尤善用水,风格野逸雄强,自由率性,典雅浑厚,充满生命情怀和音乐律动,画界称之为“非常水墨、野山逸水”。

天赋异禀初露锋芒

吴立民出生于年,读完初中因成份问题失学,后来辗转到杭十中读高中。高中阶段,他的音乐与绘画才能彰显,画家赵延年对他的绘画才能大为赞赏:“你的速写线条流畅大胆,有一股野气,走自己的路,你会有出息的!”当时,他爱油画,喜山水,迷恋木刻。也正是在那时,吴立民因经常为报纸画插画而与本报有了最初的交集。他的画作不断在当时的《杭州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浙江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然造化弄人,在音乐和绘画领域天赋异禀的吴立民却并未顺利地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他与本报的缘分也因此停滞了近60年。

高中毕业后,吴立民失去了升学的机会,他开始在杭州西泠印社画扇画,后到杭州叉车厂当工人,之后又被下放到临海尤溪宝田村接受改造。艰苦的环境和坎坷的磨砺丝毫没有磨灭吴立民对艺术自由境界的追求,相反,这些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遇反而成为他此后绘画创作不竭的源泉。没有毛笔纸墨,他就剪牛尾巴上的毛做笔,他还自学雕刻和油漆技术,借助自己的手笔,将《西厢记》、《空城计》、《水漫金山》、《八仙过海》等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的家具上。即使大环境再恶劣,吴立民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笔根不辍。

这也恰好契合了吴立民“顽石”的称号:认定的、看准的,就要一条道走到底。

研摹名作用心绘画

任何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吴立民也不例外。作家龚泽华曾这样写道:立民先生非常勤奋,每日观摩作画不止。有如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这风光,不只是大自然之造化,更是先贤大家之手笔。这就是学习,然而他之学又与众不同,别有心得,那就是,师造化要敢于造境,学先贤要敢于出新。吴立民说,自己学画,得益于多看自认为上品的画、顶级的画、大家的画,比如八大山人、李可染、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

吴立民画作题材广泛,不管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虫鱼,均成了他创作的对象。他的好友金建华评价他的画:山水则峨眉、黄山、雁荡、三峡,信手拈来,奇峰、怪石、流泉、云壑尽收笔底,昏晨云雾,阴晴寒暑,草木枯荣,风雪烟露,变化极为自然。写村居小景,亦顾盼生情,充满爱意。所作花鸟尤精墨梅,铁骨嶙峋,傲霜不凋,铮铮乎扣骨成音,炫炫乎灼灼其华。画荷花则三两笔,亦清气勃发。其他兰竹、飞禽也各臻其妙。先生偶尔画马,亦得矫健、俊逸之精髓。画虎亦必有王者风范,英气逼人。至于鳞介草虫,则生机盎然,相映成趣。先生亦善画人物,画佛陀则庄严宽博,画牧童乃活泼机智;画村姑更是清秀可掬,婉约多姿,教人爱意顿生,心驰神往。

他作画有个特点,往往花较长时间打腹稿,然后一挥而就。其速度之快常让人惊叹。吴立民称自己的画为“心画”。

我行我法自成风格

吴立民始终认为,绘画创作要得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所以要吃进古人的法,创造自己的法。是为“我行我法”。一幅好画,一定要“气韵生动”。不过要做到气韵生动,很难,但他认为后天亦可以培养,那就必须要拜自然为师,要以书入画,要有书画以外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

他认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千万不能迷信古人。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与西方画家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中国画家更加强调传承、强调“纸上来纸上去”,而西方画家则更加强调直接面对面地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吴立民认为古人的技法、创造的意境,只能适应他那个时代的环境,不能让古人把我们“套死”了。我们要直接深入自然、深入我们这个时代。闭门造车,为笔墨而笔墨,片面师法古人,那就僵化了。

优秀的画作还必须以书入画。吴立民认为画是写出来的,书法是画出来的。这就是他对书画同源的理解。有些画家造型能力很好,也有思想,但书法功底不行,这画就缺少中国画应有的韵味和笔墨内涵。有些书法家线条功力很好,但整体布局和结体不怎么样,这是因为缺乏绘画素养。要创作出优秀的画作,画家也应具备书画以外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在这方面,吴立民主要擅长音乐和诗歌。音乐,他喜欢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大家,诗歌,他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也喜欢普希金等俄罗斯诗人和泰戈尔的作品。他认为艺术是矛盾的统一,是自我同环境、同历史、同生活的时代的一种交流与对抗。在艺术创作中,要反映你的真性情,体现你的真面貌,这样才能形成你的真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