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作者:李浴洋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对于现今的国人而言,大概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一座公园——或是阖家欢乐的流连之所,或是同学少年的游戏之地,再或是情窦初开时的徘徊所在,你我的成长历程大都有公园相伴。而今,无论大小城市,公园更是成为居民生活半径的“标配”。但这道日常的风景,其实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仅有一百多年的时光。和衣食住行等更为恒常的生活方式相比,中国人之“逛公园”尚属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体验。青年学者林峥新近出版的《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以下简称《公园北京》)即系统考察了“公园”这一舶来品自晚清始入华土,至抗战爆发以前充分“中国化”的过程。在作者看来,“公园是现代都市之心,对于公园的构想,体现了对于城市的理解和想象”。海德公园之于伦敦,中央公园之于纽约,便是如此。建立在现代城市理念基础之上的公园观念,实为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对于“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关系探索的产物。因此,内在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西园东渐”,首先是全球现代性扩张的一种表征及其在东方坐标上的显影。但《公园北京》的抱负却远不止于勾勒出这一新兴的物质空间与价值体系自西向东的全球旅程。与世界眼光相比,作者更为在意的是探究“公园”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中国是怎样实现在地化、本土化,亦即“中国化”的。用她的话说,便是经由追踪中国公园的前世今生,辨析“一种更切合中国自身语境的现代性”如何可能(第28页)。这一问题意识突出体现在“公园北京”视野的建构与展开中。《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林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料图片公园北京现代中国缩影之一种作为“首善之区”,又是公园“舶来”时的首都,北京成为《公园北京》的研究对象似乎无需多言。但其实不然,尽管中国的园林传统源远流长,却是“类皆个人独乐,例不公开”(陈植《都市与公园论》)的私家花园,与以公共、公用、共享为取向的公园具有本质区别。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在中国率先出现在年代的上海租界,若论中国公园史,是应该从上海说起的,但租界这一半殖民地空间的特殊性质,却使得其时建造的公园无论建设理念、服务对象还是实际效用都几乎非但与本土无涉,还更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社会的隔阂。直到年,清廷在三贝子花园的基础之上建成面向全体市民的万牲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公园在中国才真正开始本土化。而万牲园作为中国本土公园的起点,其隐喻意义还包括“在北京公园诞生之初,即奠定了一个思路,不是另起炉灶新建西式公园,而是充分利用帝都丰富的名胜古迹”。这也就昭示了与横向移植西方经验的上海公园不同,北京公园从一开始选择的便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融合、转化与再造的道路。这显然不仅是一条公园之路,也关乎对于“另一种现代性”的尝试。是故林峥才说,“北京是中国的缩影,而公园则是北京的缩影”。(第28页)公园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中国缩影之一种,原因在于其和现代中国同构共生。万牲园开张于晚清新政的时代氛围中,而伴随着民国肇立,北京更多公园的开放也提上日程。年,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呈文《请开京畿名胜》获批。同年,社稷坛作为由“京畿名胜”转化而来的首家公园对外开放,此即中央公园(现今中山公园)。尔后,先农坛、天坛、太庙、地坛、北海、颐和园、景山与中南海等也在年至年间相继开放。北京一时成为一座公园的城市。而公园建设除去推动城市发展,更为重要的功能还有教化公民,培育共和社会的基础。公园之“公”与共和之“共”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林峥发现,“近代中国的启蒙价值观与西方公园的教化功能不谋而合”,“迫切养成不同于‘东亚病夫’的、文明健康的现代国民”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公园的教育(包括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功能被进一步凸显”。(第13页)因此在北京各家公园中,一方面是图书馆、讲演厅、博物馆、音乐堂、茶座、餐厅与各种体育设备的到位,另一方面则是教导公民得体使用公共空间的规章制度的出台。“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符码,不仅旨在规范一个有序的公共空间,更是从身体上、理念上规训‘文明’的现代人。”(第14页)而这正是公园作为一种现代公共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山公园(套色木刻)资料图片当然,这只是北京公园登上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与主航向。各家公园在鼎革之际由原有宫苑转身出场,其来龙与去脉要丰富与复杂得多。不管“北京”还是“公园”,都并非铁板一块。北京公园日益落地与立体的过程,也是其分化与多元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融合了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与社会力量的博弈,也见证了不同阶层的生成、流动、碰撞与各得其所。《公园北京》书分五章,分别讲述了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的故事,“恰好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现,同时也分别反映了公园所承担的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功能”。(第18页)由是自然可见作者的匠心与巧思,从“公园北京”生发的如许面向能够铺得开并且拢得住,还是说明了,在深耕厚植的本土传统与波云诡谲的历史进程中生长出来的北京公园自有非比寻常的风景与风云。“园中之人”的精神气象想要道出北京城市空间的故事并不容易。如何将建筑史、城市史与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熔铸一炉并且彼此发见,这是《公园北京》必须面对的挑战。作者为此设计的策略是构建了“公园”的三个层面:一是作为物质景观,二是作为文化实践空间,三是作为被表现(以文学为主)的对象。书中的五个个案都是从物质层面切入,但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