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刻 >> 木刻介绍 >> 我喜欢苏州

我喜欢苏州

我喜欢苏州。

几十年来我一直这么说,现在仍然这么说。苏州松弛又机敏,苏州淡定却不“躺平”,苏州从容不迫、宽厚待人,又勤奋努力、争取进步。这就是苏州文化的双面绣。

因为爱,所以要去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更爱。

苏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典范,颇具代表性,它源远流长,有着特殊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爆发性的,而是弥漫着的,是绵长的,而且是有生长性、不断前行的。最重要就是它的普遍性,或者说是渗透性,它渗透在苏州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苏州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达官贵人、才子佳人,还是普通百姓,无不与苏州文化融为一体。

苏州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接地气、有烟火气的。时时处处,苏州文化都在启示你,给你灵感。

苏州有山,但是山不高,最高的穹隆山只有三百多米,且十分的秀气;苏州有水,但是苏州的水并不壮阔,是小桥流水。这样的山水养育的苏州人,性格是温和的,温和而又坚韧,静水深流,看起来柔弱,其实决不懦弱,是有力量的。在生活中,苏州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之争上。苏州的环境宽松、宽厚。在这样的环境中,苏州人勤恳地劳动,无论是“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红栏三百桥”,还是今天的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样貌,都是苏州人辛苦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我的故乡温和而努力的性格,对于我做人和为文有着重要影响。

就说说我们从小居住的苏州住宅对于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作用吧。

进门之前先抬头看看门上的匾,匾上的字,比如“厚德载物”,人的品德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一个有道德的人,像大地般宽广。每天进进出出,头顶上就是这四个字,会不会受到熏陶?肯定会的,多年下来,一辈子过来,你的道德文章就和别人不一样了。

再比如“勤俭治家”,想必每天看到这四个字的人家,不大可能天天豪奢享乐。再比如“耕读传家”,这些人家的孩子,应该既会读书,又会做人做事。

良好家风,就在我家乡的街巷里,这样平平常常地展开着。说它平常,是因为到处都是,抬头可见,随时可遇,十分普及。

每天头顶着这样的意思,老话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想必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在街巷里的每一个人。

还没有进门就已经感受到文化的影响了,再看看这匾上的字体、书法,要不就是厚实有力,要不就是刚劲挺拔,要不就是淡雅清新,这都是书法作品中的上品,是书法艺术的结晶,绝不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没有一点功夫的人,可不敢随便将自己的字放到人家的头顶上去。

走进去,看那些砖雕门楼、木刻,多么的精湛,多么的精雕细刻,这都是工匠精神的高度呈现,除了工艺惊为天作,内容上也大多是古代传统的、向善向上的传说故事,大多是有教化作用的内容。这又是一种文化的教益。

然后旧厅堂门前两侧的对联,比如“读书满座风云气,良友一堂富贵春”,或者“劲松迎客人同寿,清风满堂气自高”,这些内容,对自家、对客人的心情和态度,都是既积极又坦然淡雅的。

天井不在乎大小,在乎内容,梅兰竹菊,所谓的梅妻鹤子,恬淡、隐逸,超然物外。

现在,你们也许不同意了,如果江南人都躲在自己的街巷里、老宅里,这么淡然,那么无所谓,“闲饮窗前三杯酒,笑看堂外一树花”,这人生态度岂不是很消极?就不要进取了?这么没有追求了?

其实不然,老宅里这一切文化的体现和象征,看起来是淡然的,其实是有追求的,是有很多很大的追求。只是江南人的追求,江南人的努力,是低调的,不张扬的,是悄悄进行的。若不然,江南怎么会成为状元大户?

等等,现在你可能又有意见了,这说的都是大户人家的宅子。其实不然,在江南的街巷,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宅子,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比如那许多沿河的平房,开门就是小巷生活,后门后窗是小河文化。行船、买菜,生动、舒展,和现在雷同刻板的高楼住房不一样,是生动新鲜的,是自然清新、接地气有人气的生活。

故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就成了我们人生的基础,也成为我们写作的依托。

摘编自“文学是长在故乡的树”,原载《光明日报》,作者范小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571.html